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设施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活动所必须的基本条件,保障着社会经济正常运行,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但基础设施投资与其他投资不同,它具有公共性、且自然垄断性强,资金投入量大、项目周期长、投资风险高、流动性差等特点,这些特点造成了基础设施投融资独特的特点。中国的基础设施投资一直是政府主导,以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为主。虽然后来发展了其他形式的投资方式,如BOT、发行债券、股票融资等,但由于各种原因而未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本文就是在此背景下,探讨一种新的基础设施投融资方式——资产证券化(ABS)。
资产证券化(Asset-Backed Securities,简称ABS)是将缺乏流动性但在未来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资产风险及收益要素进行分解和重组,再配以相应的信用担保和增级,进而转换成以资产未来产生的现金流为担保,可以在金融市场上流通的证券的过程,其实质是赋予流动性和市场性,该过程即为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是当今国际资本市场中最活跃的高档金融工具,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领域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之一。
本文在总体思路上放弃了以研究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为主线,或以比较静态的研究方法罗列投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为主线。本文在界定概念和描述基础设施投融资的现状之后,在几种常见的投融资方式中从比较常见的、关注较多的BOT模式着手,从其性质、特点和运作方式阐述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从而引出资产证券化这种模式。本文的具体内容如下:
第1章是绪论,在基础设施短缺的背景下,论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介绍本文的框架和主要内容,最后点出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第2章先界定基础设施的概念性质,按公共物品理论将其分为三类,论述基础设施投融资的特点并借鉴了国外实践经验。第3章在对我国基础设施现状的描述后,介绍了我国基础设施投融资的历史演变及几种常见模式,并分别分析其优劣势。最后重点分析了BOT投资模式,从项目特点和运行方式分析其发展缓慢的原因,并引出资产证券化这种新的投融资模式。
第4到7章为本文的重点,具体介绍资产证券化(ABS)的概念特点和发展背景,结合资本市场和基础设施投融资的具体特点论证了资产证券化(ABS)在基础设施投融资领域发展的可行性。并详细从参与方及运作程序等方面说明其运作模式,从中研究发现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碰到的系列问题,后面的政策建议部分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主要从完善立法构筑完善的法律体系、培育良好的金融环境、规范资本市场机制、培育市场交易运行主体和规范中介机构等方面改进提高。
本文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历史变迁和模式的堆砌,而是有选择有重点的介绍资产证券化(ABS)模式。但介绍模式不是最终目的,而是通过介绍这种模式,强调金融市场及金融机构在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和经营市场化的作用,探讨如何完善资产证券化的应用,促进基础设施得到更好的发展。
本文系统性的提出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市场化的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的目标框架。认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基础设施投融资中的基础性配置作用,就必须开展宏观环境和市场机制、微观投融资主体、投融资中介组织“三位一体”系统性转型。只有在此三个环节上齐头并进,整体提高,相互促进,基础设施才能得到较顺利的发展,融资瓶颈才能得到解决。在较为完善的金融市场和系统的法律体系的宏观背景下,提出只有从微观上为每一个基础设施企业或项目生成适用性的融资方案和金融工具以及提高基础设施企业的投资效益,才能真正缓解中国基础设施产业的融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