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出血倾向和血栓性并发症是血液透析患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和肾脏替代治疗的难点。高凝状态易致血栓形成,不仅可导致血管通路栓塞,影响透析及透析充分性,还可诱发缺血性心脏病或脑卒中;而高凝所继发的纤溶系统异常会增加出血倾向,导致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高风险因素之一。二者治疗矛盾之处在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抗凝药物的使用,出血与血栓栓塞同样都会危及病人的生命。因此,开展此课题以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瘀证与内皮功能的相关性,旨在寻求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凝状态的相关因素以及防治的最佳切入点,口服相应活血化瘀药物,以预防高凝状态,防止血管通路栓塞、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减少住院次数,降低医疗费用及社会家庭的经济负担,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将12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参照《血瘀证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按血瘀证诊断标准进行辨证分型,分为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同时检测血清内皮素(ET)、血清一氧化氮(NO)、血肌酐(Cr),血尿素氮(BUN)及C-反应蛋白(CRP)试验指标结果:(1)血瘀证组80例患者中,男性33例,女性47例,年龄35-75岁,平均年龄60.09±10.237岁,平均血透时间为39.56±25.754个月。原发病中,慢性肾小球肾炎18例,糖尿病肾病37例,高血压肾病12例,马兜铃酸肾病5例,多囊肾4例,肾病综合征3例,梗阻性肾病1例。血瘀证分型中气虚血瘀证37例,血虚血瘀证19例,气滞血瘀证2例,寒凝血瘀证11例,痰浊血瘀证9例,热毒血瘀证2例。非血瘀证组40例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25-75岁,平均年龄59.50±13.162岁,平均血透时间为33.42±25.728个月。原发病中,慢性肾小球肾炎14例,糖尿病肾病12例,高血压肾病5例,马兜铃酸肾病4例,多囊肾5例。(2)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的组间比较,血清中ET含量相比较,P<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血清中N0含量相比较,P<0.01,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余五项血C r、血BUN、CRP、年龄和透龄,两组之间分别相比较,P>0.05,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血瘀证组组内指标中,ET、NO、CRP与血瘀积分有明显的直线关系,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瘀积分同余四项Cr、BUN、年龄、透龄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4)利用逐步回归分析,回归方程为血瘀积分y=16.79+0.064XET+0.063XNO+0.099XCRP,方差分析检验F=3.728,P=0.015<0.05,逐步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进入终末期肾病尿毒症期需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中,原发病以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和高血压肾病居多。其中,糖尿病肾病发展至透析阶段的发病率在逐渐升高,尤其在血瘀证组中的高比例揭示出糖尿病肾病或可成为构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瘀证形成的高发病种之一。(2)血瘀证血液透析患者中以气虚血瘀证多见,与慢性肾衰竭的病因病机相一致,治疗时应攻补兼施,补泻得当,运用活血化瘀药物时又要注意补气益气行气,以达到扶正而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之效。(3)血瘀证以不同轻重程度可存在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不同阶段,与患者年龄及透龄关系不明显,这也为活血化瘀药物的使用提供了指导方向,不必拘泥于“久病”而应用活血化瘀的治法。(4)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瘀证与肾脏功能损伤程度相关性不明显,因此,血瘀证或可作为独立的预后指标,并列于肾功能等指标共同评价患者的病情预后。(5)与非血瘀证组比较,血瘀证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存在明显的血管内皮功能的受损,血清ET.NO的含量或可成为判断血液透析患者血瘀证存在与否的参考指标。同时,血清ET.NO水平能反映出血瘀证的存在与轻重程度,并与血瘀积分呈正相关关系。因此,对血液透析患者血瘀证的诊断和积分测定有助于判断患者内皮损伤和凝血功能的情况,为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并发血栓栓塞性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