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更新背景下的老港区更新再利用模式研究——以青岛为例

来源 :青岛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wen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追求改造、更新的新陈代谢过程。当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遇到其发展的瓶颈,这时候城市更新就成为城市进一步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改造再利用城市原有的空间结构以及开拓新的城市发展空间,对城市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也成为城市更新在城市自我调节机制中的有效手段。港口工业区作为港口城市发展的有力依托,伴随着港口城市发展的整个历程,经历了兴起、繁荣、衰败、复兴等发展过程。城市的发展与老港区之间存在着显性和隐性的互动关系,怎样把握其中的关系,对功能、形式各方面都已经不再满足城市发展要求的老港区进行改造再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本文立足于国内外城市老港区改造再利用的理论与实际案例的分析,归纳总结了城市老港区更新所涉及的基本要素,并得出了以下几种模式:港城空间结构互动关系更新模式、港城平衡化更新模式、港城功能多样化与产业结构调整更新模式、港城形态统一更新模式、老港区保护再利用更新模式和港城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更新模式。在具体的模式分析中展开,结合案例进行优缺点、适应性等综合分析。   文章以青岛老港区改造再利用为例,通过青岛城市历次演进分析青岛城市老港区发展变迁和空间结构与形态的演变,阐述了青岛老港区与青岛城市发展之间必然的关系,并对老港区进行了现状调研和综合评析。通过对几种模式的分析,探索青岛老港区改造再利用的适应性模式,并对大港六号码头邮轮母港规划、小港地区综合功能开发、四方滨海城以及原北海船厂等具体港区地块进行了更新和改造再利用的可行性与适应性综合分析,并希望通过分析得出适合青岛老港区更新的模式,并对我国老港区改造再利用提供一个新思路、新方法。
其他文献
新世纪,中国社会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日益浮现且愈发严重的种种城市问题——超速的城市增量发展导致空间与资源的不堪重负,中国特色建筑文化意识形态的薄弱导致建
学位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土地问题日益成为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瓶颈,土地制度创新成为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基础保障和内在驱动力。目前对于土地制度创新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土地
随着2007年苏州轨道交通一号线的正式启动,苏州迈入了城市空间“三维化”的发展时代,也“诱发”了古城区地下街建设的思考。地下街为拓展古城区城市空间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对
由于我国长期受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体制的影响,城乡差距日益加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整体协调发展,近年来国家对“三农”问题高度的重视,新农村
在提高土地利用率,推行存量开发已是业内共识的情况下,城市土地的集约化利用水平已成为衡量项目开发优劣的标准之一。轨道交通的迅猛发展不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出行方式,对城市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旅游的需求和渴望也不断增强,物质文明的发展带来精神文明的提高,人们对回归自然、重拾人本、渴望提升居住品质的要求越
城镇公共空间是城镇居民间进行交往、交流的重要场所,是城镇公共生活的中心,然则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城镇空间出现了诸如数量不足、空间破碎化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诸多问题。对
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城乡社会、经济的二元结构引起城、乡规划体系的二元分离,另一方面行政部门条块分割引起城乡空间专业规划的相互重叠与冲突,加之基于城乡整体空间思维的
复杂性是我们所生活世界的一个关键特征,对复杂系统的研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复杂系统的研究方法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微观仿真技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