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临床对照研究探讨循经远取动法的临床疗效,对循经远取动法与传统肩三针疗法治疗早期肩凝症的临床疗效进行客观的疗效评价,旨在为循经远取动法提供科学的临床依据。方法:选取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针灸门诊及病区就诊的,符合诊断标准的早期肩凝症患者50例。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合格受试者以1:1的比例分配至观察组(循经远取动法组)与对照组(传统肩三针组),各25例。观察组根据疼痛部位与经脉循行关系分别针刺鱼际、合谷、中渚、后溪穴,疼痛兼见两者以上者,辩经取穴,并活动患侧肩部。对照组采用传统肩三针法治疗,穴取肩前、肩髃、肩髎,不配合肩部活动。两组治疗均以7日为1疗程,共2个疗程。观测指标,采用简化McGill疼痛问卷(SF-MPQ)进行疼痛评定,疗效标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卫生部规定,1997年第3辑)有关肩周炎的疗效标准评定。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完成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之间疗效评价比较采用循经远取动法治疗肩周炎,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后,观察组治愈18例,治愈率为72%,对照组中治愈10例,治愈率为40%,提示循经远取动法组疗效优于传统肩三针组。2两组之间疼痛分级指数的评定感觉项总分(PRI-S)比较,两组间干预后下降曲线有统计学差异(F=127.196 P<0.001),循经远取动法组下降幅度优于传统肩三针组。3两组之间疼痛分级指数的评定情感项总分(PRI-A)比较,两组间干预后下降曲线有统计学差异(F=9.776 P=0.003),循经远取动法组下降幅度优于传统肩三针组。4两组之间疼痛分级指数的评定总分(PRI-T,即感觉项总分+情感项总分)比较,两组间干预后下降曲线有统计学差异(F=116.812 P<0.001),循经远取动法组下降幅度优于传统肩三针组。5两组之间疼痛视觉模拟定级(VAS)评定比较,两组间干预后下降曲线有统计学差异(F=416.263 P<0.001),循经远取动法组下降幅度优于传统肩三针组。6两组之间现有疼痛强度(PPI)疗效评分比较,两组间干预后下降曲线有统计学差异(F=5.119 P=0.028),循经远取动法组下降幅度优于传统肩三针组。结论:1循经远取动法及传统肩三针法治疗早期肩凝症,患者的疼痛症状及关节活动均有改善,但循经远取动法组的总体疗效优于传统肩三针组。2循经远取动法治疗早期肩凝症能明显缓解患者肩部疼痛的情况,在疼痛分级指数情感项、感觉项、总分、视觉模拟评分及现有疼痛强度等方面下降幅度均明显优于传统肩三针法。特别是在首次治疗后,各项评分下降幅度均明显优于传统肩三针法,即刻止痛优势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