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头颅CTA成像,通过采集其年龄、性别、吸烟史、家族史,并分析CTA的颅内动脉及动脉瘤的形态学,探讨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形成以及破裂的相关因素。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间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共500例CTA受检者资料,对所有颅内单发动脉瘤和非动脉瘤组受检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家族史进行统计,并对所有的Willis环类型进行统计分析,得出颅内单发动脉瘤的发生与这些指标的相关性。从单发动脉瘤中分检出囊状动脉瘤,并按照形态分出是否含有子瘤。根据临床表现提示或CT下发现IA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从中将所有囊状颅内动脉瘤分为破裂组及非破裂组,对显示囊状动脉瘤发生的位置、是否有子瘤,进行统计分析;并且立体测量瘤体高度、宽度、瘤颈宽度、载瘤动脉直径,计算瘤体高度与瘤颈宽度的比值(AR)、瘤体高度与载瘤动脉直径的比值(SR),分析以上指标与破裂风险的关系。结果1.单发颅内动脉瘤共303例:前循环组251例,后循环组52例,非动脉瘤组197例。2.单发颅内动脉瘤的发生与性别没有统计学差异。3.单发颅内动脉瘤患者年龄范围9-88岁,平均50.5±8.7岁,其中31-60岁属于好发年龄段。4.吸烟组312例,非吸烟组188例,其中患单发颅内动脉瘤的吸烟者为213例,非吸烟者为90例,吸烟者与非吸烟者在单发颅内动脉瘤的发生中有统计学差异,吸烟者患单发颅内动脉瘤的风险增加。5.单发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和家族史有密切关系,有颅内动脉瘤家族史者发病率增高。6.发生在前循环的动脉瘤好发在Willis环Ⅰ型、Ⅱ型,后循环的动脉瘤只能表明Willis环Ⅰ型、Ⅱ型上较Ⅲ型好发,Ⅰ型、Ⅱ型、Ⅳ型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这可能跟个体存在的差异有关。7.单发囊状颅内动脉瘤共288例,其中含有子瘤的囊状动脉瘤31例,不含子瘤的单发囊状动脉瘤共257例。含子瘤的单发囊状动脉瘤较不含子瘤者更容易破裂。8.IA瘤体大小<3mm和3-10mm者较>10mm者更容易破裂,而<3mmm和3-10mm两者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9.根据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AR、SR与动脉瘤的破裂有统计学意义。10.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载瘤动脉直径、瘤体宽度以及AR值与动脉瘤的破裂风险具有独立相关性,并建立风险评估的数学模型。结论1.31-60岁的中年人是颅内动脉瘤的好发年龄,其中男女性别间无统计学差异。2.吸烟史是颅内动脉瘤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3.家族史对颅内动脉瘤的形成也有着重要作用,有颅内动脉瘤家族史者发病率增高。4.Willis环的变异与颅内动脉瘤的形成有重要关系,前循环发生的单发颅内动脉瘤好发于Willis环Ⅰ型、Ⅱ型者。5.子瘤的存在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的重要风险因素,本研究结果表明,含有子瘤的颅内动脉瘤较不含子瘤者更容易破裂,但是具体血流动力学分析还有待进一步研究。6.10mm以下的单发囊状动脉瘤较10mm以上的单发囊状动脉瘤更容易破裂。7.动脉瘤破裂风险随着AR、SR值的增高而明显增大。8.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后建立的初步数学模型指出AR值、瘤体宽度及载瘤动脉直径为动脉瘤破裂风险的独立相关因素,前二者为正相关因素,值越大越容易导致颅内动脉瘤破裂,相反后者为负相关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