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研究目的胆囊结石、胆囊炎是外科常见疾病之一,发病率高,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多项研究表明,结石及炎症的反复理化刺激可诱发结石再形成乃至癌变。中医药在治疗胆囊结石、胆囊炎上具有明显优势。我们通过学科经验总结提出了“从肝治胆”治则治疗胆系疾病,并根据不同证型具体归纳为疏肝理气法、养肝柔肝法和清肝利湿法三种治法,同时根据疏肝理气治法研发制成了十二味疏肝利胆冲剂的院内中药制剂,临床应用疗效明显。本研究旨在:通过临床观察十二味疏肝利胆冲剂对胆囊结石患者胆囊炎症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动物实验,比较疏肝理气法与另外2种从肝治胆方法(养肝柔肝法、清肝利湿法)对豚鼠胆囊炎症影响,客观评价十二味疏肝利胆冲剂抑制胆囊炎症的效果,服务于临床。综上,我们进行了如下课题研究。2研究方法2.1临床观察选择符合标准的30例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15例。对照组:(1)入院后常规手术准备,行经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2)手术后予以补液、抗感染、保护肝功能等常规支持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术前与术后增加口服十二味疏肝利胆冲剂,一次6g,一天三次。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两组患者术前(入院时)和疗程结束后(术后5天)血清中WBC、N%浓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两组患者术前(入院时)和疗程结束后(术后5天)血清中CRP浓度水平;采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两组术后胆囊组织病理状况。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2.2动物实验75只豚鼠,雄性37只,雌性38只,质量(260±20)g,随机分成5组,正常组(15只)、模型组(15只)、疏肝理气组(15只)、养肝柔肝组(15只)和清肝利湿组(15只)。正常组:普通动物饲料+正常蔬菜量+等量的生理盐水;模型组:高脂致石性豚鼠饲料+少量蔬菜+等量的生理盐水;疏肝组:高脂致石性豚鼠饲料+少量蔬菜+十二味疏肝利胆冲剂溶液;养肝组:高脂致石性豚鼠饲料+少量蔬菜+一贯煎颗粒溶液;清肝组:高脂致石性豚鼠饲料+少量蔬菜+龙胆泻肝汤颗粒溶液;造模8周后观察豚鼠生长情况,计算结石形成率以及采用红外光谱定性法检测结石成分;采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胆囊和肝脏组织病理改变;采用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各组豚鼠胆汁中MUC1浓度;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各组豚鼠血清中WBC、N%浓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各组豚鼠血清中CRP、TNF-α、IL-6浓度水平。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3研究结果3.1临床观察结果3.1.1两组血清中WBC、N%水平情况:相比于入院时,对照组及研究组术后第5天血清中WBC、N%水平有显著差异(p﹤0.01)。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术后第5天血清中WBC、N%水平明显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1)。实验结果表明,十二味疏肝利胆冲剂具有降低血清中WBC、N%水平的作用。3.1.2两组血清中CRP水平情况:相比于入院时,对照组、研究组术后第5天血清中CRP水平有显著差异(p﹤0.01)。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术后第5天血清中CRP水平明显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结果表明,十二味疏肝利胆冲剂具有降低血清中CRP水平的作用。3.1.3两组胆囊组织病理学检查情况:对照组:胆囊黏膜部分糜烂、脱落,固有间质广泛出血、水肿;散在炎性细胞浸润,囊壁纤维母细胞增生。研究组:胆囊黏膜部分粗糙,固有间质轻度出血、水肿,少量炎性细胞浸润,与对照组镜下所见相比有明显差异。3.2动物实验结果3.2.1各组豚鼠结石形成率及结石成分检测:(1)正常组豚鼠胆囊内均无结石形成,模型组有9只豚鼠胆囊内形成结石,成石率达81.8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成石率明显升高(p﹤0.01)。疏肝组有3只豚鼠胆囊内形成结石,成石率为21.42﹪,养肝组有4只豚鼠胆囊内形成结石,成石率为28.57﹪,清肝组有3只豚鼠胆囊内形成结石,成石率为20.00﹪。与模型组相比疏肝组、养肝组和清肝组的成石率均明显降低,且这三组间成石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胆囊结石呈石头状或泥砂样沉淀物,形态不规则。用红外光谱检测分析结石时,在1416 cm-1、1120cm-1和1370 cm-1标记处有很明显的胆固醇吸收峰波,查阅数据,确定为胆固醇性结石。3.2.2各组豚鼠肝脏、胆囊组织病理情况:(1)各组豚鼠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正常组:肝小叶结构完整,肝细胞形态较统一,围绕中央静脉排列,呈放射状,边界稍欠清晰,细胞核嗜碱性,形态规则,细胞质嗜酸性,未见脂肪组织浸润。模型组:肝小叶结构界限不清,肝细胞质内充满大小不等,数量不一的脂肪滴,胞浆呈空泡状,内见大量脂肪组织浸润,部分融合成囊状脂肪组织,且在中央静脉和汇管区周围浸润明显,与正常组比较有明显差异。疏肝组:肝小叶分界尚可,肝细胞形态欠佳,中央静脉和汇管区周围脂肪细胞浸润较模型组少。养肝组:肝小叶分界尚可,肝细胞形态欠佳,中央静脉和汇管区周围脂肪组织浸润较模型组少。清肝组:肝小叶分界尚可,肝细胞形态欠佳,中央静脉和汇管区周围脂肪组织浸润较模型组少。与模型组相比,疏肝组、养肝组、清肝组三组肝组织脂肪变性程度减轻,其中以养肝组肝组织脂肪变性程度最轻。(2)各组豚鼠胆囊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正常组:豚鼠胆囊组织上皮细胞结构完整,黏膜光滑,未见充血、水肿、坏死等,黏膜下血管无扩张增生。模型组:豚鼠胆囊黏膜上皮细胞大部分脱落,黏膜粗糙,间质充血、水肿伴炎细胞浸润,黏膜下血管明显扩张增生,血管壁显著增厚,胆囊黏膜下平滑肌纤维排列紊乱,与正常组比较有明显差异。疏肝组:豚鼠胆囊黏膜上皮细胞形态结构基本完整,黏膜下仅见轻度充血、水肿,少量炎细胞,与模型组相比有明显差异。养肝组:豚鼠胆囊黏膜上皮细胞形态结构基本完整,黏膜下仅见轻度充血、水肿,少量炎细胞,与模型组相比有明显差异。清肝组:豚鼠胆囊黏膜上皮细胞形态结构基本完整,黏膜下仅见轻度充血、水肿,少量炎细胞,与模型组相比有明显差异。3.2.3各组豚鼠胆汁中MUC1浓度情况:各组豚鼠胆汁中MUC1浓度由高到低排列:模型组>疏肝组>清肝组>养肝组>正常组。与模型组相比其余四组胆汁中MUC1浓度均明显降低(均p﹤0.01)。与正常组相比中药干预的三组胆汁中MUC1浓度均明显升高(均p﹤0.01)。与疏肝组相比清肝组和养肝组胆汁中MUC1浓度均降低(均p﹤0.05,p=0.042,p=0.002)。养肝组与清肝组两组胆汁中MUC1浓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0.121)。3.2.4各组豚鼠血清中WBC、N浓度情况:(1)各组豚鼠血清中WBC浓度由高到低排列:模型组>养肝组>疏肝组>清肝组>正常组。与模型组相比其余四组血清中WBC浓度均明显降低(均p﹤0.01)。与正常组相比中药干预的三组血清中WBC浓度均明显升高(均p﹤0.01)。疏肝组、养肝组与清肝组三组血清中WBC浓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0.965,p=0.647,p=0.697)。(2)各组豚鼠血清中N浓度由高到低排列:模型组>养肝组>疏肝组>清肝组>正常组。与模型组相比其余四组血清中N浓度均明显降低(均p﹤0.01)。与正常组相比中药干预的三组血清中N浓度均明显升高(均p﹤0.01)。疏肝组、养肝组与清肝组三组血清中N浓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0.530,p=0.337,p=0.676)。3.2.5各组豚鼠血清中CRP、TNF-α、IL-6浓度情况:(1)各组豚鼠血清中CRP浓度由高到低排列:模型组>清肝组>养肝组>疏肝组>正常组。与模型组相比其余四组血清中CRP浓度均明显降低(均p﹤0.01)。与正常组相比中药干预的三组血清中CRP浓度均明显升高(均p﹤0.01)。疏肝组、养肝组与清肝组三组血清中CRP浓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0.145,p=0.229,p=0.919)。(2)各组豚鼠血清中TNF-α浓度由高到低排列:模型组>疏肝组>清肝组>养肝组>正常组。与模型组相比其余四组血清中TNF-α浓度均明显降低(均p﹤0.01)。与正常组相比中药干预的三组血清中TNF-α浓度均明显升高(均p﹤0.01)。疏肝组、养肝组与清肝组三组血清中TNF-α浓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0.402,p=0.750,p=0.569)。(3)各组豚鼠血清中IL-6浓度由高到低排列:模型组>清肝组>养肝组>疏肝组>正常组。与模型组相比其余四组血清中IL-6浓度均明显降低(均p﹤0.01)。与正常组相比中药干预的三组血清中IL-6浓度均明显升高(均p﹤0.01)。疏肝组、养肝组与清肝组三组血清中IL-6浓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0.200,p=0.531,p=0.555)。4研究结论4.1在临床观察中,对于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患者,早期应用十二味疏肝利胆冲剂,在炎症反应期具有降低血清中WBC、N%、CRP浓度水平的作用,进而减轻胆囊局部炎症反应。4.2通过动物实验:(1)十二味疏肝利胆冲剂、一贯煎颗粒和龙胆泻肝汤颗粒具有抑制胆囊结石形成的作用。(2)十二味疏肝利胆冲剂、一贯煎颗粒和龙胆泻肝汤颗粒具有抑制豚鼠肝脏脂肪变性,缓解豚鼠胆囊局部炎症反应的作用。其中一贯煎颗粒较十二味疏肝利胆冲剂及龙胆泻肝汤颗粒在控制豚鼠肝脏脂肪变性方面效果稍好。(3)十二味疏肝利胆冲剂、一贯煎颗粒和龙胆泻肝汤颗粒具有降低豚鼠胆汁中MUC1含量的作用,其中疏肝组较其余中药干预组下降水平更明显,提示十二味疏肝利胆冲剂可能在抑制胆囊黏膜分泌MUC1方面具有良好效果,进而逆转成石性胆汁,防治结石形成。(4)十二味疏肝利胆冲剂、一贯煎颗粒和龙胆泻肝汤颗粒具有降低豚鼠血清中WBC、N浓度水平的作用,表明三方可通过降低胆囊炎症反应,进而抑制结石形成。且三方在降低炎症反应效果方面无明显差异。(5)十二味疏肝利胆冲剂、一贯煎颗粒和龙胆泻肝汤颗粒具有降低豚鼠血清中CRP、TNF-α、IL-6等炎症因子浓度的作用,表明三方可通过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缓解豚鼠体内炎症反应,进而抑制结石形成。且三方在控制炎症因子释放缓解炎症反应效果方面无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