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所要研究的是在“社区治理”这一主要论述脉络上,以在社区范围内的“协商”作为一种社区治理的理念和具体方式,来探究在城市社区中以“多元主体对协商的共同参与”作为一种社会联结,从而建构社区“治理共同体”建构之可能性。本文尝试在研究中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方法论意义上的协商民主在社区治理中是如何实现的;2.社区协商治理在实际的城市社区环境中是如何运作的,效果如何;3.无论“协商”作为一种社区治理的理念和具体方式,是否能够成为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构建的决定要素。其中,前两个问题的论述旨在剖析在具体的社区环境下,协商治理体系与机制是如何存在和运转,并逐步将“协商”从一种治理方式内化为一种治理理念。也就是社区协商在实践嵌入并内化在社区治理当中的过程。这部分也为之后的论述做出了铺垫。因而可以说,本文主要的论述是围绕解决第三个问题展开的。本文以社区多中心治理理论、协商民主理论为理论基础,建构了以“社区治理纵向结构体系”与“社区治理横向多元主体关系”两种相复合与交叉的分析框架,用以分析和探索社区协商治理机制在社区治理结构中的运行状况,以及多元社区治理主体在协商过程中的关系。在这一分析框架中,本研究选取上海市普陀区为实地研究区域,并通过切身参与到该区行政性社区建设重点课题——“同心家园”建设当中,深入了解普陀区不同类型社区的治理方式和协商模式。本研究选取了四个典型的案例,来深入分析在社区治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运行机制下,社区协商的嵌入性作用与运作方式;以及在社区内部、社区外部各个治理主体之间协商模式与关系逻辑。根据社区治理结构体系当中各个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社区协商体系分为“自上而下”的“引导式”协商,即从区级党委到社区党组织,再到社会联建共建单位的党组织,形成了一套由党组织的统一引导下,建立起来的依托党建联建平台的社区协商共治模式;“自下而上”的“反馈式”协商,即以社区居民自发性的协商活动为抓手,以需求为导向,实现居民需求与社区权力有效对接的社区协商自治模式。根据社区治理横向多元主体间的“资源性”互动,社区协商体系分为社区内部主体间的“循环式”协商,即通过协商实现社区内多主体资源的共享和责任的共担;社区内外主体之间的“影响式”协商,即在现代城市中,脱离了社区场域的外部主体仍可以通过“脱域”协商的方式实现社区互动和资源的整合。与此同时,基于在国家基层治理体系之下社区治理的运行逻辑,以及社区自组织多样性社区自治逻辑,不同分类维度下的社区协商模式可以嵌入到社区治理的各个层面。这不仅使社区协商治理模式具备了与之相适应的动力机制,也让社区协商具备了一种再造性的可能。本文的结论认为,以社区协商的方式取代社区绝对和相对民主,以及“合作主义”下的社区治理主体分立的“共同治理”模式,能够在治理过程中有效规避治理资源和能力的短缺和浪费问题,在有针对性的治理实践中模糊部门的治域,在尊重公民知情权和社区公共性的基础上,以最“问之有门”和“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方法解决问题,从而覆盖社区治理的全局。而无论是作为治理理念的“协商”在社区公共意识和参与观念中的内化,还是作为治理方式的“协商”在社区治理不同层面中的嵌入,都能够重新定义社区当中各个主体对于社区治理的参与,并将治理主体自身的各个因素纳入到协商的范畴之中,实现基于共同意志和目标的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建构。本文的主要贡献点,在于寻求超越在现代社会中,基于一种静态的固有属性来定义“共同体”的方式,而是从一种动态的协商治理方式入手,逐步将协商定义为一种新形式的社会关系要素,并重新捏合功能“碎片化”和结构“个体化”的城市社区,从而实现现代社会学视域中社区“共同体”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