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全球气候变暖、资源能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的频频出现,低碳理念受到了世界各国以及各行业的关注。同时对于低碳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掀起了时代发展方式不断变革的热潮。在我国西部地区,工业是其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承载起西部可持续发展的使命,转变粗放式的发展方式,走“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工业低碳化发展道路。而现阶段,对低碳工业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对于其发展路径的研究不足且不具系统性。本文根据国内外研究形势,通过对西部工业和碳排放的现状,以及西部当地低碳工业发展成就的实证分析,力图为西部地区发展低碳工业构建一个较为系统的发展路径。本文主要以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为理论基础,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讨论相结合,理论联系实践、案例分析等方法全面系统的分析了西部地区工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路径。主要的创新点有以西部地区为主体,提出发展低碳工业这一必然趋势,结合西部地区工业发展、碳排放、现阶段发展路径等进行了理论联系实践性的具有开创意义的研究;同时将kaya恒等式引入西部低碳工业排放量的定量运算中,定量分析了影响西部工业碳排放量以及其影响因素。本文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数据收集较少、实地调研的缺失、自身理论水平与科研能力的不足。针对低碳和低碳工业的研究,本文分析了国内外的主要研究成果,并总结了国内外研究的侧重点和特征。研究发现,在低碳经济方面,我国与国际上还存在较大的差异。国外研究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背景,现阶段已经有很多的发达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或通过国际合作来降低碳减排成本,调整发展战略,制定低碳发展模式,从立法、技术、政策等方面进行了实践性的研究,使得低碳经济模式更具有实践性的意义。与此同时,国内更偏向于概念、内涵、意义、产业选择、发展措施等方面的定性研究,没有形成发展低碳工业的系统理论和措施。但国内已经在相关方面做出较好的成果,如煤炭、电力等行业已经采取具体低碳措施,设立了专门的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研究所等。目前,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增速明显超过中、东部地区,其人均碳排放量和碳增长速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面对其带来的资源浪费、生态环境恶化、二氧化碳排放大、附加值低的状况,以及国际与国内方面给予的巨大压力,西部地区转变目前工业高碳化的模式,走低碳工业的新型道路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这将是解决能源安全问题、缓解气候变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第一节,本文主要介绍了西部地区低碳工业发展路径研究的背景、意义、国内外文相关研究综述及特征、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创新与不足。第二节提出了低碳工业的内涵与实质,即低碳工业的实质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绿色生产模式;核心是能源技术和碳减排技术的创新、制度机制的创新;目标是工业生产与碳排放脱钩,清洁生产,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相得益彰,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第二节还系统的介绍了发展低碳工业的相关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脱钩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为西部低碳工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撑。第三节揭示了西部地区低碳工业发展迅猛,粗放式的发展方式,造成能源消耗量大,污染严重,单位能耗强度大,贡献率低的现状。同时通过kaya公式,定量分析了西部工业的碳排放量,显示出影响西部工业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有人口、人均工业增加值、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能源碳排放系数;进而说明西部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大,节能减排任务难度大的现状。可以看出与全国相比,西部工业节能减排仍然处于较为初级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文章第四节,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描述现阶段西部地区发展低碳工业的主要路径。包括以内蒙古为例的节能减排,以东方电气集团公司为例的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以蒙牛乳业产业链为例的低碳产业链接的构建,以及建设低碳产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等。这些路径的建设虽然目前还没有较好的推广并且没有形成规模性和系统性,但为今后西部低碳工业的发展奠定基础,提供很好的指引。第五节,根据西部地区工业发展粗放、碳排放量大的现状,结合第四节的一些现存路径的研究,提出西部低碳工业经济发展的优势、潜力与挑战。西部地区低碳工业发展的优势和潜力主要表现在其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蕴藏量及可开发量丰富;国家级各级政府的动员体制具有强大的规划、决策、动员、执行以及监督协调能力,能够使社会形成合理,保证政策的有效实施,集中力量办大事;西部发展低碳工业具有后发优势,减排空间大,减排技术创新成本低等。与此同时,西部地区低碳工业经济发展面临较大的挑战,包括产业结构不合理,长期以重化工业为主导;能源结构以煤为主,温室气体排放巨大;低碳技术创新受到约束;低碳财政金融投入不足,影响低碳工业能源发展的内源动力;低碳意识欠缺等。针对西部低碳工业发展的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在第六节,本文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包括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完善法律法规,利用市场的手段推动碳交易市场的构建,保障低碳工业的资金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注重低碳意识的培养等,进而探索出多元化、系统化、符合西部特色的低碳化工业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