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储蓄存款也不断的高速增长,在满足居民各种预防性需求的同时,也为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其贡献毋庸置疑。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居民储蓄大幅度的增长导致了消费需求不足,加剧了融资比例的失衡,从而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给国民经济的平稳行带来了隐患。通过分析中国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分析的具体内容,规避中国居民储蓄影响的策略。研究目的是分析收入和年龄对中国居民储蓄的影响。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以及人口结构发生的变化都对中国居民储蓄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研究人口结构、收入分配对储蓄率的影响对于今后制定人口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人通过阅读国内外相关的资料了解所要研究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本文的研究方向及研究假设模型。本研究主要利用统计应用软件SPSS等对调查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选取的变量和构建的模型进行检验和分析。主要的任务是数据的描述性分析、模型的信度和效度分析、模型的整体符合性检验以及假设的验证和分析。研究对象是哈尔滨人,通过研究他们填写的调查问卷得到了储蓄影响因素的基本了解。本论文由如下4个部分:(1)第一章,首先简要介绍课题背景,也就是说为什么要研究储蓄影响因素;然后简要说明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然后是文献综述,主要回顾了储蓄影响因素研究,重点整理了收入和年龄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莫迪格里亚尼研究得出人口结构的变动对居民储蓄率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Robert研究结果得出中国社会保险体系不够完善,居民对医疗、养老、教育等方面的不确定性增强和对就业安全感的减退某种程度上导致中国居民储蓄率增加,Terada-Hagiwara对亚洲发展中国家在1966年-2007年间的数据进行研究,分析什么是影响国内储蓄率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人口结构变迁(特别是老年抚养比率)、居民收入水平、金融业发展和收入水平是导致亚洲发展中国家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因素。乔为国从边际消费倾向的角度对中国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的原因做出解释。研究收入分配制度对居民消费倾向的影响,研究得出中国居民消费倾向下降,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是由于中国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第一章的最后简要介绍了研究的路线和方法。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对中国居民储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2)第二章,首先进行理论分析,为研究假设的提出提供依据。它将简单介绍一下居民储蓄的基本理论,包括凯恩斯的储蓄理论,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理论,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与生命周期假说。本章介绍中国居民储蓄存在的问题,包括中国居民储蓄率过高,不同收入阶层之间分布不均,不同年龄段之间分布不均。然后介绍中国居民储蓄率影响因素,包括年龄与居民储蓄,收入分配与居民储蓄和社会保障。本文提出了8个模假设:(H1a)收入对耐用消费品之需有影响作用;(H1b)收入对以备不时之需有影响作用;(H1c)收入对不动产之需有影响作用;(H1d)收入对将生活之需有影响作用;(H2a)年龄对耐用消费品之需有影响作用;(H2b)年龄对以备不时之需有影响作用;(H2c)年龄对不动产之需有影响作用;(H2d)年龄对将生活之需有影响作用。在上文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构造了表示各变量因果关系的理论模型。(3)第三章,首先根据第二章的理论假设确定测量变量,并根据以往的研究和本文的需要,设计量表和问卷,然后本文对数据收集过程进行了介绍,并描述了样本的基本情况;数据通过整理后就进入到统计分析阶段,为保证量表的有效性,先进行了信度和效度分析,在保证信度和效度良好的前提下,进行了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本章最后将统计研究结果汇总成表。问卷设计是在前文所述的参考了大量成熟量表的基础上,又与导师、同学以及行业人员进行了探讨,在量表结构和语言表述方面不断进行完善。而且本研究还针对少量人进行了前期试调研,通过发现问题进一步修正问卷,确定了在正式调查中使用的版本。在同学、朋友和亲属的帮助下在哈尔滨地区发放纸质版问卷,考虑到问卷回收率和合格率的问题,最后能进入到统计分析环节的问卷会大大减少,因此发放问卷比较多,总计1200份,回收1172份,占97.6%,有效1118份,占问卷发放总数的95.3%。本文借助SPSS 22.0进行了以下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主要为了说明样本在性别、年龄、和手入3方面的分布情况。对4个变量,包括耐用消费品之需(比如电器,家具,汽车等等)、以备不时之需(比如一些紧急情况,失业,生病住院)、不动产之需(房子)、将生活之需(比如孩子婚礼,教育费,家庭生活费等)找出平均值、标准偏差、偏度、峰度等统计性质;然后进行了频率分析,包括次數、百分比、有效的百分比、累積百分比.本文接下来使用SPSS 22.0对数据开展信度检验。研究变量在内部稳定性和一致性方面表现较好、可靠性也较高,这意味着变量的各测量指标间的相关性较强,测量问卷在信度方面是合格的。效度分析主要是针对量表的有效性、准确性和正确性来评价,也就是说测量结果偏离真实结果的程度大小,看数据分析结果是否符合预期。效度可以理解为正确性,指我们所使用的测量工具能准确地测量研究要衡量的功能的程度。我们要检测的是构建效度,其用来考察我们编制的测量量表能否真正测量出研究所要需要的变量,各指标对相应变量的解释程度都大于70%,解释度较好。据此让我们展开进一步分析。相关分析主要是为了验证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紧密度。本文采用的是Pearson系数,重点分析收入,年龄和各种储蓄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参考过去相关的量表,对变量测量的具体指标和题项进行了设计。我们研究收入和年龄对耐用消费品之需、以备不时之需、将来买不动产之需、将来的生活之需。针对以备不时之需的收入和年龄的相关性低于0.5,针对耐用消费品之需、不动产之需、将生活之需和收入与年龄的相关性在0.7以上。从相关分析可以看出,收入与年龄对于耐用消费品之需、不动产之需、将生活之需影响很大。收入对于耐用消费品之需、不动产之需、将生活之需有负向影响作用;年龄对耐用消费品之需有负向影响作用,而对不动产之需与将生活之需有正向影响作用。相关分析拒绝H1b和H2b假设。通过回归分析本研究找出收入与年龄两个变量对于耐用消费品之需、不动产之需、将生活之需有什么影响。回归分析主要是为了检验两个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线性关系。回归系数都是在0.7以上,表示本研究支持假设H1a、H2a、H1c、H2c、H1d和H2d。(4)第四章,首先对统计研究结果进行了讨论,因为第三章的研究结果仅是统计分析层面的,虽然对研究假设进行了检验,但是统计过程中形成的数据结果需要从本文研究的实际问题层面进行解读和讨论,并分析其可能的原因。然后根据讨论的结果,提出了针对储蓄政策建议。从第三章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到,收入与耐用消费品之需的相关系数绝对值是-0.72,而年龄与耐用消费品之需是-0.86;收入与不动产之需的相关系数绝对值是-0.70,而年龄与不动产之需是0.81;收入与将生活之需的相关系数绝对值是-0.82,而年龄与将生活之需是0.87。研究结果说明,随着收入提高居民耐用消费品之需、不动产之需与将生活之需减少;随着年龄变大居民不动产之需与将生活之需提高,而耐用消费品之需减少。这样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几个方面。首先,必须要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合理分配居民收入,需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导致收入差距严重的重要原因是分配秩序混乱。规范分配秩序只能通过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从而创造公平、规范的市场竞争环境,使居民可以获得与付出相对应的回报,使居民的合法收入得到保障,严惩不合法收入,严格控制高收入人群的收入,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中国居民进行预防性储蓄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教育、养老、医疗和住房方面的保障不确定,中国大部分居民面临着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从而导致预防性储蓄增加。只有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减少居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减少预防性储蓄。因此,应增加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进一步做实养老保险精确管理和跨省接续,推进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保体系,提高居民保障制度的统筹层次,促进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居民储蓄是社会总储蓄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国经济循环过程中投资资金的重要来源。消费者在市场经济中作为消费主体发挥作用,决定着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目的、方向和前途,并在商品结构调整中、在对代理人经济活动的监督中和对生产经营活动的创新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消费者需求是市场需求组成的基础,是市场调节的依据、是市场引导的方向。消费者收入重要组成部分是消费与储蓄决。收入不是用于消费就是用于储蓄。如果收入增加则消费与储蓄都会增加。储蓄与消费的联系十分紧密,两者互相制约、互相促进,彼此的增减变化对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在收入一定的条件下,消费者将按什么比例分配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问题。如果储蓄与消费两者比例关系协调,则对经济发展极为有利,反之,则会形成障碍。最理想的比例关系应是:居民收入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相协调,不应过高或过低;收入与储蓄也应协调,因为多储蓄意味着少消费,少消费又会形成市场需求不足,消费需求不足又会使社会再生产难以持续增长,对经济的稳步增长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