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丫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新增效蛋白的研究

来源 :河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frjz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昆虫病原病毒具有杀虫效果专一、持久、无抗药性,对人、畜及高等植物无害等特点,并且能在害虫种群中形成流行病而长期控制虫口,从保持生态平衡和减小化学农药对环境污染战略考虑,作为生物杀虫剂的开发和应用颇具潜力。但病毒杀虫剂的应用尚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杀虫范围窄,二是作用速度较慢,三是杀虫效果不够稳定,大大限制了病毒杀虫剂的大面积生产应用,如何提高病毒杀虫效果一直是病毒杀虫剂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实验是将苜蓿丫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cMNPV)与粘虫痘病毒(PsEPV)混合侵染三龄末东方粘虫,发现AcMNPV能显著提高PsEPV的致病力。当每头幼虫接入1.0×10~4OBs的AcMNPV和1.0×10~7OBs的PsEPV的混合液时,幼虫的死亡率为95.00%。而单独用1.0×10~7OBs/虫AcMNPV处理时,则幼虫不感染;单独用1.0×10~7OBs/头PsEPV处理时,只获得46.33%的死亡率。 将AcMNPV多角体蛋白与病毒粒子分离后进一步测定,发现单独用1.0×10~6OBs/虫PsEPV侵染三龄东方粘虫时,幼虫不被感染,而用同样浓度再混以AcMNPV多角体蛋白或病毒粒子时,则会有41.67%和36.67%的死亡率,说明多角体蛋白或是病毒粒子的包涵体蛋白是产生增效作用的重要因子。 为进一步确定AcMNPV对PsEPV增效作用机理,分别用1.0×10~7OBs/虫PsEPV、1.0×10~4OBs/虫AcMNPV和1.0×10~7OBs/虫PsEPV与1.0×10~4OBs/虫AcMNPV混合饲喂5龄粘虫,分别处理30min,8h,36h后,取围食膜(peritrophic membrane, PM),进行SDS-PAGE分析。结果发现,当单独饲喂PsEPV30min围食膜没有变化;处理8h,106.00kDa和54.20kDa蛋白条带消失,直到处理36h,围食膜没有新变化。而当PsEPV与AcMNPV混合感染时,围食膜破坏严重。处理30min,106.00kDa和54.20kDa蛋白条带消失;处理8h,170.00kDa,106.00kDa、54.20kDa,51.80kDa和23.65kDa蛋白条带消失;处理36h,170.00kDa,106.00kDa、54.20kDa、51.80kDa、23.65kDa和21.00kDa蛋白条带消失。 取健康5龄粘虫的围食膜,体外用1.0×10~4OBs AcMNPV/PM处理,分别于30min,8h,36h后取出围食膜,SDS-PAGE检测。结果发现,体内处理与体外处理结果相似。36h后共有170.00kDa,106.00kDa、54.20kDa,51.80kDa和21.00kDa蛋白条带消失,与单独用PsEPV处理相比,围食膜的破坏程度更高。 PsEPV与AcMNPV混合感染粘虫,在AcMNPV破坏围食膜蛋白组成的条件下,粘虫均以感染痘病毒为主而导致死亡率提高,这一结果在东方粘虫中首次发现。
其他文献
昆虫病原线虫(entomopathogenicnematodes,EN)现已成为一类新型生物杀虫剂,已商品化并成功用于防治多种害虫。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在EN对害虫的致病力中起关键性作用。共生菌分
小麦条锈病是世界范围内危害最为严重的小麦病害之一,抗病品种的选育和利用是防治该病害的核心措施。然而,由于抗病遗传基础的狭窄和新的毒性小种的变异使抗病品种不断丧失抗性,因此,寻找高品位基因培育持久抗病品种成为研究的焦点。高温抗条锈性是一种非小种专化抗病性,具有相对持久抗条锈性。小偃6号是上世纪70年代末利用长穗偃麦草基因育成的著名品种,具有高温抗条锈性,研究其高温抗条锈性遗传规律,对揭示其抗病机制和
本试验是从现有农药(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氯化烟碱类、拟除虫菊酯类)中筛选出三种低毒、残留期短、对环境友好的单剂,混配后,通过室内毒土触杀试验、室内和野外驱避作用试验
草甘膦是广谱、非选择性的有机磷酸类农药,由于其对动物的低毒性而作为一种环境友好性农药被广泛应用。我国已经制定出食品中草甘膦最大残留限量标准(GB14968-94),其中甘蔗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