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土地层盾构掘进土拱效应及其应用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so579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拱效应广泛存在于岩土工程中。由于目前对隧道开挖过程中土拱形成、演化以及应力转移机理的认识不足,导致对隧道土压力计算理论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受到一定制约。因此,本文采用数值分析与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隧道开挖引起的土拱效应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了深埋隧道上覆土压力以及开挖面极限支护力的计算模型,最终获得了隧道上覆土压力和开挖面极限支护力的计算方法。本文研究成果可为深埋地下结构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
  (1)基于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探明了土压平衡盾构掘进引起的应力重分布和土拱演化。分析了隧道开挖过程中土压力、侧压力系数和隧道上方土体沉降的变化,确定了隧道上方松动区和土拱区的范围,揭示了隧道开挖过程中土拱区的三维应力转移机理。此外,探讨了盾构掘进参数(支护压力、注浆压力)对土拱演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松动区在垂直方向上延伸至隧道顶部上方约0.73D(D=隧道直径)的距离,土拱区位于松动区上方,高度约为1.27D。盾构前方地表附近出现了水平土拱,并且随着盾构推进,水平土拱逐渐转变为竖向土拱,衬砌安装后,土压力最终主要通过横截面内的竖向土拱传递。控制松动区扩张的合理盾构掘进参数组合为:支护压力0.6P1-2.2P1,注浆压力1.0P2-1.8P2,其中P1为隧道轴线处的初始水平应力,P2=1.2P1。
  (2)提出了计算干砂地层深埋隧道上覆土压力的组合拱模型。该模型由三部分组成:上部端承拱、稳定区和下部摩擦拱,其中端承拱和摩擦拱分别采用半圆拱理论和水平分层理论计算。确定了摩擦拱区宽度、端承拱区厚度和摩擦拱区侧压力系数等关键参数,并推导了摩擦拱区高度计算公式,进而获得了深埋圆形隧道上覆竖向土压力的计算方法。采用试验和数值结果以及Terzaghi理论评价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与隧道上覆平均竖向土压力的试验结果相吻合,而且也反映了圆形隧道上覆竖向应力非均匀分布的特征。
  (3)提出了预测干砂地层深埋盾构隧道开挖面极限支护力的组合拱模型。该模型由上部端承拱、中部摩擦拱、稳定区和下部楔形体组成。推导了摩擦拱区高度计算公式,并且根据既有模型试验结果,给出了确定摩擦拱区高度的经验公式。通过与模型试验、现有理论方法和数值模拟结果对比,验证了新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此外,讨论了一系列参数对开挖面极限支护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土体内摩擦角φ、刀盘与土体之间的摩擦角δ和土体体胀系数α(α>0.04)对隧道开挖面极限支护力有显著影响。
  (4)提出了描述地层特征曲线的复合函数模型。结合地下结构上方土拱和剪切带的发展,详细分析了地层特征曲线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提出的组合拱模型和现有活动模型试验结果,确定了二维和三维工况下的模型参数。通过与室内试验结果比较,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该模型不仅能较好地反映全地层特征曲线的变化趋势,而且能反映最小、最终土拱比和荷载恢复指数随地下结构埋深的变化。
  (5)以长沙地铁4号线下穿2号线工程为依托,采用现场实测和数值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土压平衡盾构在富水砂层近距离穿越施工对既有双隧道变形和内力的影响。基于土拱理论详细分析和解释了既有隧道周围土压力的变化,提出了采用MJS工法桩加固由隧道开挖形成的松动区,获得了新隧道开挖引起既有隧道的横向变形、内力和扭转特性。此外,还探讨了新建隧道与既有隧道之间夹角对既有隧道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既有隧道沉降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i)沉降,(ii)隆起,(iii)第二次沉降,(ⅳ)稳定。第二条隧道下穿引起既有隧道的沉降明显大于第一条隧道。由于斜交,既有隧道的横向变形和内力表现出明显的非对称性。参数分析表明,交叉角对既有隧道底部最大沉降影响显著,然而,既有隧道顶部的最大沉降几乎不受交叉角度的影响。
其他文献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主要包括通过树脂材料合成作为基础原料,并通过挤压以及缠绕等方式与强度较高的纤维材料进行加工,采用模具进行固化处理产生的全新纤维材料。按照提升纤维材料的差异,普遍存在的类型包括玄武岩纤维(BFRP)、碳纤维(CFRP)、芳纶纤维(AFRP)以及玻璃纤维(GFRP)等,这里面碳纤维复合材料(CFRP)所具备的抗拉水平最为突出,同时在生产技术方面也同样处于领先地位,是目前实际应
目前,泡沫混凝土(Foamconcrete,简称FC)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FC是一种经济、环保的绿色材料,以其质轻、保温隔热、减震、抗火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民用建筑、地下工程、市政工程、体育和军事等诸多领域。但是,FC也存在许多不足,强度低、收缩率高是其主要缺点,因此提高FC强度、降低FC收缩率,对于拓展FC的应用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主要探究高强FC的力学及收缩性能,用普通硅酸盐水泥(Ordin
从德国引进的预制叠合剪力墙结构具有施工速度快、工业化程度高、绿色环保等优点,符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并可以促进住宅产业化发展,因此国家正在大力推广此类结构。但该结构在欧洲国家的使用中并不考虑抗震设防,而我国地震较为频繁,且地震范围广、强度大,绝大多数地区的建筑需要进行抗震设计。随着技术的进步,建筑结构已基本满足抗震需求,震后快速恢复正常生活则成为了城市居民的新期望。因此可以从可恢复功能结构的角度
自复位剪力墙放松了基础与剪力墙之间的约束,能减轻地震作用减小墙体损伤,利用预应力筋提供恢复力,在卸载之后使结构变形恢复至初始状态,使得其残余变形较小且具有一定的自复位能力。本文基于可恢复功能结构的概念,结合“可更换”的思想,在自复位剪力墙墙角区域设置可更换耗能构件,将塑性变形集中在可更换构件上,震后对可更换构件进行更换,便于震后修复,从而可以快速恢复结构的功能。  本文提出一种带有可更换双钢板长孔
学位
钢渣是钢铁工业的副产物之一,富含钙硅铁镁等元素,矿物成分复杂。未经处理的钢渣由于水化活性低以及存在体积安定性问题,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受到巨大限制。近些年来的研究证明加速碳化能够高效地激发钢渣活性,钢渣中含有的大量钙镁矿物相可以迅速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具有胶结能力的反应产物,为制备以钢渣为基础的建筑材料提供了思路。本文围绕钢渣的碳化开展了两部分试验内容。第一部分以磨细转炉钢渣粉为原材料制备干硬性压力
学位
为了解决海洋工程在建设中存在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差,以及大宗原材料远距离运输导致的成本过高等关键性问题,论文着眼于活性粉末混凝土(RPC)、纤维增强塑料(FRP)这两类高性能材料与海水、海砂等海洋资源的结合,基于箍筋约束效应与装配式施工,提出了一种新型组合结构柱—RPC-FRP预制管海水海砂混凝土组合柱(seawaterandseasandconcretefilledRPC-FRPtube,简称SW
随着装配式结构的发展,混凝土装配式建筑在市场中所占比例逐渐提高,而预制构件的连接一直是结构整体性能的关键问题,钢筋与套筒灌浆连接是预制混凝土结构构件受力钢筋的主要连接形式。为分析钢筋与套筒灌浆连接的性能,论文开展了90个钢筋与套筒约束灌浆料试件的拉拔试验,研究了钢筋与套筒约束灌浆料粘结滑移性能,通过套筒灌浆料隔离体约束应力模型分析,推导粘结强度计算式;分析钢筋直径、灌浆料厚度、钢筋锚固长度、灌浆料
目前城市大多采用修建立体停车结构来缓解停车难的问题。高层立体停车结构一般采用钢框架结构,其高宽比较大,没有楼板和填充墙,属于典型的“高柔”结构,比较容易出现倾覆和失稳。同时,我国尚无成熟的钢结构立体车库设计规范或规程,且现阶段针对立体车库的设计主要以结构布置和受力分析为主,并未考虑结构在设计、施工、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不确定性,因此研究具有随机参数的立体车库在随机激励下的响应机制和静动力可靠度问题
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是一种各项性能均较为优异的新型水泥基复合材料,细骨料是其主要组成成分,占其总体积的35%-50%。细骨料的种类、粒径、强度、级配等是影响UHPC性能的重要因素,目前UHPC多采用石英砂作为细骨料,石英砂由于密度较低且在高速冲击下易被击碎而影响UHPC的动态冲击性能。针对此,本文用钢砂和磁铁矿砂等体积代替石英砂成功制备了具有高密度、优异的动静态力学性能的超高性能重混凝土(U
超载车辆的反复作用会对桥梁造成不可逆转的累积疲劳损伤,加速桥梁的性能退化,甚至会造成桥梁垮塌。合理准确地评估桥梁在车辆荷载作用下的疲劳损伤对桥梁的疲劳设计与安全评估至关重要。本文围绕中小跨径钢-混组合梁桥的累积疲劳损伤及其限载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研究:  (1)基于欧洲、美国、英国以及中国规范在钢桥疲劳设计时所采用的疲劳荷载模型对各自的提出背景以及适用范围进行了对比分析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