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是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白俄罗斯女记者、作家阿列克西耶维奇的代表作之一。作为作家“乌托邦之声”(《Голоса Утопии》)书系的第一部,《我是女兵,也是女人》奠定了阿列克西耶维奇以个人视角描绘苏联生活实景的创作方法。作家笔下既没有贯彻始终的中心人物和情节线索,也没有主观的心理分析,只留有女兵们朴实的话语和真挚的情感。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阿列克西耶维奇在《我是女兵,也是女人》中体现出的女性主义思想。全文以性别视角切入,以文学研究/文本分析为基础,适当借鉴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研究和跨文化研究的批评方法与成果,探究作家在主题描写、形象设置和语言运用等方面对传统苏联反法西斯战争叙事的突破与超越。论文第一章以性别视角对苏联反法西斯战争文学的演变与特征做出概述。通过对苏联反法西斯战争文学的创作主体、人物形象、涵盖主题等问题的分析,探究苏联反法西斯战争文学中的性别权力关系。论文第二章则关注阿列克西耶维奇在描写传统苏联反法西斯战争文学的三大主题——生存、爱情、死亡时所采取的全新的叙事策略。通过再现不同年龄、不同背景、不同岗位、不同性格的女兵在战争中的生命体验和情感遭际,作家揭示出广大女性在战争的极端语境中所承受的来自战争和父权文化的双重压制和被迫付出的惨痛代价。论文第三章试图在女性主义、民族主义的理论视界内,将《我是女兵,也是女人》中出现的承载着革新的女性主义隐喻的新型女性形象分为五类:“新亚马逊女战士”、爱美的女人、“新美狄亚”、女性“思想家”、性暴力的受害者并对其进行阐释,以探究战争中的女性独特的悲剧生命形态和阿列克西耶维奇对苏联反法西斯战争文学中传统的女性形象的颠覆。论文第四章则从在阿列克西耶维奇创作中占有特殊地位的“声音”概念入手,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分析《我是女兵,也是女人》一书的语言特色。除了主题描写和形象设置,作家还通过还原战争中女性“声音”的言说方式、风格和内容,再次解构了传统的苏联反法西斯战争叙事模式,并将女兵的“声音”与自己的“声音”引向合流,共同表达对战争与父权文化的控诉和对正视女性尊严与价值的呼唤。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主题较为新颖:国内外学者对阿列克西耶维奇的研究大多始于2015年诺奖公布之后。研究的主要焦点也集中于作家作品的非虚构体裁和口述史特色。用于例证的文本则大多取自《切尔诺贝利的悲鸣》一书。而《我是女兵,也是女人》在2013年由莫斯科“时代”出版社重新出版的修订版几乎可以说是阿列克西耶维奇的重新创作。作家将许多曾被书刊检查部门禁止的内容发表出来,率直地探讨了在战争期间和战后相当一段时间内都让人噤若寒蝉的话题,比如战争的残酷,战争中的女兵感情和男女关系,以及苏联军人进入德国后的一些恶劣行为。除此之外,作家本人忏悔录式的思索以及同有关部门的对话摘录也被收录到这部作品的修订版里。而国内外学者对再版的新书展开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此外,在探讨俄语女性小说和女性主义的发展时,研究者们大多将目光停留在彼特鲁舍夫斯卡娅、乌丽茨卡娅、托尔斯塔娅、托卡列娃等俄罗斯籍女作家身上,而对以阿列克西耶维奇为代表的,来自后苏联空间的,同样凭借女性的特殊经验为女性发声的女作家缺少关注。本文在对俄语原著进行细读的基础上,部分借鉴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探讨阿列克西耶维奇在《我是女兵,也是女人》一书中体现出的女性主义思想。本论文的基本结论如下:1.阿列克西耶维奇既区别于活跃在当代俄语文坛、惯从日常生活题材入手、流露出“非政治化”倾向的女性作家,又回避了当代男性作家常用的将苏联反法西斯战争作为20世纪全人类的共同悲剧来呈现的写作方式,而是另辟蹊径、将这场战争视为苏联女性特定的历史悲剧,以双重的反叛姿态从事苏联反法西斯战争文学的创作。2.在《我是女兵,也是女人》中,阿列克西耶维奇以高度自觉的女性意识和深广的人文关怀从主题描写、形象设置和语言运用三个方面实现了对传统苏联反法西斯战争叙事的突破与超越。作家一方面揭示出女性在战争中所承受的来自战争和父权文化的双重压迫,另一方面则将战争中的女性嵌入历史,呼唤人们肯定和重视女性在苏联反法西斯战争乃至人类历史中的伟大功绩和主体地位,在缅怀、尊敬逝者的同时,给予生者更多的关爱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