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ica)与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是我国北方广泛分布的重要森林和经济树种,也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柞蚕饲料树种。由于形态上相似、分布范围上高度重合,以及自然状态下存在着大量种间杂交,自1912年辽东栎建种以来关于二者分类关系的争议就一直不断。有学者认为辽东栎应归入蒙古栎作为一个亚种,也有学者认为辽东栎与蒙古栎是两个不同的栎属植物种类。本论文从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s.31972617;31672493); 财政部和农业农村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No.CARS-18);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ica)与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是我国北方广泛分布的重要森林和经济树种,也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柞蚕饲料树种。由于形态上相似、分布范围上高度重合,以及自然状态下存在着大量种间杂交,自1912年辽东栎建种以来关于二者分类关系的争议就一直不断。有学者认为辽东栎应归入蒙古栎作为一个亚种,也有学者认为辽东栎与蒙古栎是两个不同的栎属植物种类。本论文从辽东栎与蒙古栎在我国的整个分布范围内选取了多个个体,从核糖体r DNA ITS序列和叶绿体基因组两个角度评估了辽东栎与蒙古栎种群内部乃至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程度。主要结果如下:1.本研究获得了18个来自多地区的辽东栎与蒙古栎个体的ITS序列。结果发现,这些序列在长度上高度一致(392 bp或393 bp),存在36个变异位点。系统发育树中,辽东栎与蒙古栎的各个个体未按照物种类别聚在一起。2.本研究完成了6个辽东栎与蒙古栎个体的叶绿体基因组组装和注释,结合其他研究组陆续公开的9个个体的叶绿体基因组,分析了辽东栎与蒙古栎叶绿体基因组的特征、核苷酸多态性和系统发育关系。结果发现,辽东栎与蒙古栎的叶绿体基因组的大小在161,182-161,317 bp之间,结构和基因组成高度一;IR边界在部分个体上发生有变化。辽东栎与蒙古栎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高度保守,核苷酸多态性极低(Pi=0.00051),但在间隔区rbc L-acc D与基因acc D之间鉴定出1处变异热点(Pi=0.0156)。系统发育分析发现,辽东栎与蒙古栎的各个个体也并未按照分类学关系聚在一起。3.研究结果表明,在核糖体r DNA ITS序列和叶绿体基因组水平上辽东栎与蒙古栎之间均没有形成显著的遗传分化。这一结果与栓皮栎(Q.variabilis)、麻栎(Q.acutissima)和小叶栎(Q.chenii)的在叶绿体基因组上没有明显遗传分化的结果一致。综合形态学和分子水平上的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了“辽东栎与蒙古栎是两个独立物种,但二者仍处于早期分化阶段”的观点。
其他文献
玉米((Zea mays L.))学名玉蜀黍、禾本科,原产于南美洲以及中美洲,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在世界范围内大面积的种植。生殖发育时期花粉发育是否正常直接影响玉米的受精和结实。因此,对玉米花粉发育调控基因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实验室前期鉴定到一个玉米花粉败育突变体zmstk2。ZmSTK2基因编码类受体蛋白激酶,为花粉特异性基因,但是其表达特性、决定花粉特异性的顺式作用元件以及ZmST
卡巴呋喃是以乙酰胆碱酯酶为作用靶点的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因其高毒性和高残留,在甘蓝、番茄、甘蔗等瓜果蔬菜的使用中已被列为禁用农药。由于其防治玉米幼苗期害虫的高效性,在我国东北地区仍被用作玉米种衣剂广泛使用。微生物是修复农药残留的最有效方式。已有研究报道了部分降解卡巴呋喃的菌株,但这些菌株功能相对单一,实际运用受限。因此,探寻高效稳定降解卡巴呋喃的菌株及其作用机制仍是研究热点。本论文从玉米根际土壤中筛
CRISPR/Cas技术作为一种简单、廉价且高效的基因编辑技术,深受科学家的追捧,且在生物相关领域被广泛应用,并取得显著成就。碱基编辑器作为“基因魔剪”在遗传疾病的治疗方面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但由于被作为哺乳动物细胞标准递送系统的r AAV对所递送的DNA大小有一定的限制。另外,现有的碱基编辑器编辑效率不高,编辑窗口不理想。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设计并创建了分别基于Intein与PB1-PB2的分离式
百合是百合科(Liliaceae)百合属(Lilium)多年生草本球根花卉,其因花大且艳丽,具有独特的香味而广受人们的喜爱,是世界五大鲜切花之一。中国是世界百合起源中心,然而我国百合产业发展缓慢,远源杂交障碍及克服技术缺乏严重阻碍了我国百合新品种选育。OT(Oriental hybrids×Trumpet hybrids)杂种系百合具有着抗性强、花大、具有独特的香味等优点,然而其侧向生长的花朵有碍
根毛的生长和发育增加了根的表面积,提升了根从外界环境中对水分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同时在植物适应干旱胁迫下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微丝骨架作为细胞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根毛生长的调节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在干旱诱导根毛生长中微丝的动态变化及其调控机制尚不清楚。有研究表明,拟南芥微丝捆绑蛋白AtVLN4具有正向调节根毛生长作用。本实验室前期发现微丝解聚因子AtADF11具有负向调节根毛生长作用,并且在干
玉米(学名:Zea mays L.)是一种重要的粮饲兼用作物,在我国各地均有种植。在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常常受到风力等作用发生倒伏,而且各种病害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有研究表明,植物细胞壁的机械强度与植株的抗病性和抗倒性有关,而NAC类转录因子在植物次生壁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实验室前期在玉米中筛选出一个NAC类转录因子基因ZmNAC19,该基因在叶片中高表达,并通过转农杆菌介导的方法将该基因导
玉米(Zea mays.L)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低温作为限制玉米生长、发育与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已被广泛研究。为进一步了解玉米耐冷的相关机制,本研究以抗冷基因型玉米MT和冷敏感基因型玉米MS为材料,调查分析了两不同耐冷型三叶一心期玉米幼苗在4℃低温处理4 d时的形态学和生理生化指标差异,同时利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我国拥有丰富的野蚕种质资源,野蚕产业是我国重要的特色农业产业。线粒体基因组研究对野蚕种质资源的类群划分与品种选育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测定了16个柞蚕(Antheraea pernyi)品种的线粒体基因组,结合已有的8个品种的线粒体基因组,分析了柞蚕品种的线粒体基因组特征,以探究柞蚕品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种内系统发育关系。本研究还基于67个樗蚕属(Samia)野蚕的COI基因序列,构建了樗蚕属野蚕的
多斑柞跳象Rhynchaenus maculosus是近年来发生于我国的柞树潜叶性害虫,在林业、园艺和柞蚕业上的危害日益严重,对柞蚕饲养的影响尤为突出,其发生时期与柞蚕放养时期高度吻合,严重影响柞蚕的正常取食。由于该虫为我国新发害虫,其生物学以及发生规律等可利用信息有限,生理生化等相关信息更是处于空白。为了揭示多斑柞跳象不同发育阶段的发生规律及生物学过程,探索其生理生化等相关发育规律,挖掘、筛选和
番茄是设施栽培的主要蔬菜作物之一,但在实际生产中易受生物与非生物胁迫的影响,从而造成减产。表皮毛作为番茄表面一种特化的毛状突起结构,在抵御胁迫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表明,JA信号与番茄表皮毛的形成、腺体内次生代谢物的积累关系密切,其信号通路上的关键转录因子SlMYC1是表皮毛生长发育的重要调控因子。雷帕霉素靶蛋白(TOR)是植物生长发育的核心调控元件,本实验室前期研究表明,TOR能调控番茄表皮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