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应用宝石能谱CT在HAE患者不同肝功能分级中残余肝实质内碘浓度变化规律及其与Child-pugh分级评分的相关性。方法:研究组纳入对象选取2015年-2017年间的31例明确诊断为HAE的患者,具体分组依据:采用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标准并结合临床病例收集实际情况,其中A组20例,B组11例,同时记录肝功能评分。对照组纳入对象选取15例经相关检查证实无肝脏疾患且临床医师开具腹部常规CT检查者。要求研究组及正常对照组中所有患者均行HD 750宝石能谱CT动态三期增强扫描。数据采用GE后处理软件重建出基于以水和碘为基础物质的能谱CT图像,在碘基图像上分别测量正常对照组和研究组增强扫描前两期(包括动脉期及门脉期)残余肝实质内碘含量及同期腹主动脉、门脉主干内碘含量平均值,计算肝动脉期及门脉期标准化碘含量,并对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同时采用spearman法分析在增强扫描后前两期残余肝实质内碘含量与Child-pugh分级评分的相关性。结果:门静脉期研究组和正常对照组残余肝实质内碘含量均高于动脉期,比较各组间分别在肝动脉期和门静脉期残肝实质内碘含量发现对照组最高,A组次之,B组为最低;研究组和对照组肝动脉期、门脉期残肝实质内碘含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pearman法分析结果显示:肝动脉期及门脉期残肝实质内碘含量与Child-pugh分级评分呈负相关,且相关程度较强。结论:HAE患者增强后前两期残余肝实质内碘含量变化规律可以提示肝功能状态改变,并且同Child-Pugh分级评分相关程度较强,能成为临床常用Child-pugh评分系统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