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淋巴结转移(微转移)在腋窝的空间分布规律。
方法:选择2009年7月至2011年1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乳腺外科同一治疗组接受保留肋间臂神经的乳腺癌(浸润性导管癌)根治性手术的患者120例。术前通过查体、乳腺彩超、轴斜位片、增强CT或MRI等手段评估腋窝,将患者分为术前预测腋窝转移阳性组(34例)和阴性组(86例)。针对术前预测腋窝转移阴性组(86例)的患者术中通过肋间臂神经(第2肋间)的空间位置自然的将腋窝淋巴结划分为上位和下位淋巴结分别取材并应用亚甲蓝染色法(Methylene Blue Dye, MBD)成功标记前哨淋巴结72例(S组),术后根据淋巴结(H&E染色)转移情况,将其分为实际淋巴结转移阳性组(术后阳性S组,19例)及阴性组(术后阴性S组,53例)。最后对术后阴性S组中H&E染色未检测出转移的淋巴结再进行CK22染色明确其微转移情况。
结果:针对S组患者(72例):MBD蓝染的前哨淋巴结均位于肋间臂神经下方,所以将肋间臂神经下位淋巴结分为前哨及非前哨淋巴结。前哨淋巴结平均数为3.22个,非前哨淋巴结平均数为9.51个,上位淋巴结数为8.14个。
术后阳性S组(19例):仅非前哨淋巴结存在转移的患者3例,非前哨及上位淋巴结存在转移的患者1例,前哨及非前哨淋巴结存在转移的患者13例,前哨、非前哨及上位淋巴结均存在转移的患者2例。
术后阴性S组(53例):有25名患者经CK22染色检测到淋巴结微转移:仅前哨淋巴结存在微转移的患者1例,仅非前哨淋巴结存在微转移的患者11例,非前哨及上位淋巴结存在微转移的患者2例,前哨及非前哨淋巴结存在微转移的患者10例,前哨、非前哨及上位淋巴结均存在微转移的患者1例。
结论:根据S组研究提示,腋窝淋巴结转移(微转移)规律是由肋间臂神经下位→肋间臂神经上位,并且个数依次递减,即如果肋间臂神经下位淋巴结存在转移(微转移),那么肋间臂神经上位淋巴结不一定有转移(微转移);而如果肋间臂神经上位淋巴结存在转移(微转移),则肋间臂神经下位淋巴结必然存在转移(微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