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饮食是几乎所有生物体摄入能量的重要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正变得越来越注重食物中所含有的营养价值。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粮食作物的种类也丰富多样。鉴于我国不同地域的粮食作物产量有所不同,而不同的作物中所含有的营养成分也有很大的偏差,因此本文聚焦于上述两种因素,探究不同地域农作物营养成分的偏重,以及地域因素(温度和降水量)和作物生长过程中营养成分的关联性。通过对农业数据进行科学分析,挖掘出不同地域对营养成分的偏重性以及对营养成分影响较大的因素,研究成果将对现代化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本工作首先从专业网站如国家统计局,中央气象台等收集了所需的数据,包括27个地区从2004年到2012年的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年平均温度、年平均降水量等,以及13种作物中17类营养成分的含量,并进行了数据清理和结构化工作。依据上述数据为基础,我们将27个地域按照地理区划分成7个大区,对它们的作物产量进行了关联性分析,实验结果说明了在相同大区地域,作物产量具有很高的相似性,而不同大区地域作物产量则相差较大。该结果实证了我国地理区划的合理性,相同大区具有较为相似的环境因素。随后,我们对不同作物的营养成分含量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禾本科作物的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而油料作物的脂肪含量较高,而豆类作物含有较多的蛋白质。结合上述分析结果,推理出27个地域的营养成分含量数据,并将它们与环境因素(温差,降水量差)进行关联性分析,最终得出如下结论:(1)不同地域营养成分的皮尔森相似性与温差之间的皮尔森相关系数是-0.2669,与降水量差之间的皮尔森相关系数是-0.2136;(2)不同地域的营养成分余弦相似性与温差之间的皮尔森相关系数是-0.2691,与降水量差之间的相似性系数为-0.2284。上述结论实证了温差和降水量差与不同地域的营养成分之间是负相关的关系,即两个地域温差越大,降水量差越大,它们之间的营养成分相似性就越低。而在温度和降水两个地域因素之间,温度对于作物营养成分含量的影响要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