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研究背景针灸疗法是“针法”与“灸法”的合称,针源自于“砭石”,灸源自于“用火治病”,在历代医家对其方法与理论进行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衍生出了对针灸疗法发展轨迹进行梳理、总结的学术流派研究。针灸流派研究,主要分为古代与当代两部分。“中医学术流派研究”课题组(简称“课题组”)认为现代中医学术流派的发展日渐衰退,影响流派发展的核心因素在于教育传承模式、缺乏鲜明的特色学术思想以及具有缺陷的传承体系,家传传承模式处境堪忧,这一现象同样存在于当代针灸学术领域之中。近年来,当代针灸流派研究情况与流派实际发展情况大相径庭,前者呈上升之势,研究多集中于以医家个人为核心的传承梳理。关于临床医家流派研究的方法多为撰写医家临床经验的相关文献,试图通过整理该医家学术经验而划分流派,这与从事流派研究的人员身份不无瓜葛。分析《中国针灸》杂志从1981-2013年所刊文献,以“医家名讳”为题目的文献数据从公元1993年起开始增多,时至2005年这种趋势愈加明显。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简称“中管局”)已经对一些在临床中具有治疗特色的医家个人或集体表示承认,并颁布流派传承资格,这些传承工作室包括河南邵氏针灸、广西黄氏壮医针灸、甘肃郑氏针法、辽宁彭氏眼针、四川李氏杵针、蒙医五疗温针、长白山通经调脏手法、湖湘五经配伍针推、管氏特殊针法、靳三针疗法流派传承工作室以及澄江针灸学派传承工作室。另一类研究,以学术内容为研究对象。谭源生通过对针灸理论与疗法进行分析,得出当代针灸学术领域内存在流派,并提出针法派、微针派、腧穴特种疗(法)派、中西医结合派,且认为各派之下另有分派。尽管针灸流派研究者的数量与日俱增,但学术流派研究的发展仍处于衰退状态。不统一的研究对象与无定论的判断标准是针灸流派研究的首要问题。以针灸临床医家为研究对象者着重于发掘、传播医家所持有的各项学术内容;以具体的治疗方法、理论为研究对象者,深入探讨该方法、理论的发展轨迹与所具有的应用规模。前者的研究,仅针对医家学术内容的挖掘,缺乏对于学术特色成立与否的判断过程,另一方面,人是一种个性化的存在,以个人为研究对象,便难以确立统一的评价标准,从而造成研究结果的参差,无法体现流派的科学性。尽管官方与个人都对针灸流派做出了多番考究,但对于针灸流派研究的研究对象及划分标准以及当代针灸学术领域的流派存在现状却仍无定论。2.研究目的与意义以现有临床医家专题研究文献为基础,试图在找寻当代针灸学术领域内所存临床流派的同时展现它们发展现状。研究结果的产生,不但达成了研究目的,更为建立针灸临床流派的评判标准,探讨针灸流派研究的发展方向提供真实、可靠的研究证据。3.研究方法与步骤3.1文献检索文献来自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本研究采取两步检索,第一步检索:以“针灸”为关键词,文献来源限制在《中国针灸》杂志,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进行检索,人工选取文献题目中含有医家名讳的文献,以确定纳入研究的医家名单。第二步检索:以各“医家名讳”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进行检索,寻找相关医家的临床专题研究文献。3.2文本数据挖掘方法3.2.1文本信息抽取从纳入文本中提取与学术特色相关信息,包括对作者表述内容的直接提取和观点提取。以提取信息作为文本数据的基础,准备进一步数据挖掘处理。3.2.2文本分类通过对挖掘到的文本信息进行审阅、整理,结合既往经验与其他研究者的学术观点,将针灸临床治疗方法与理论划分为治疗方法、治疗部位、治疗工具、学术思想(治疗理论)以及医家修习五大类,并根据这五类对采集到的文本信息进行归类。3.2.3建立数据库建立基于WPS Office 2013平台的“当代医家针灸学术特色挖掘数据库”,将通过文本挖掘采集到的信息与数据录入数据库,将之归纳、分析。共分为两个主要步骤,第一步,基于文献对所选当代医家的针灸学术特色进行直观采集,建立以“医家学术特色挖掘”为主题的数据库;第二步,将采集到的信息分类、加工、整理,为数据化处理做准备。3.3文本信息规范处理以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第21次印刷之《针灸学》中记载的与针灸治疗方法、针灸治疗理论及其它相关内容为主要判断标准,对所采信息进行规范化处理,为数理统计做出准备。3.4数理统计方法应用数理统计法中的频次、频数百分比分析法,考察每项学术特色代表字段的应用频次,以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通过对学术特色进行频数分析,以数据的方式说明各项特色在临床中的重要程度,用频数分析的结果证明各项学术特色在临床中的使用规模及影响力,属于流派研究之中的定量研究。3.5流派的提取采用二八法则对频数分析的总体结果进行选取,选出在学术特色总数中占前20%的字段个数,并以此值选出在频数统计中结果最大的几项字段,认为这些字段代表的学术特色具有形成流派的规模,并形成被动型流派。4.研究结果4.1关于流派判定标准第一,流派必须具备学术观点、代表人物(群体)、传承团队;第二,流派重视观点和思想上的认同,以个人所执的学术观点或方法、技术为盟:第三,流派的人员组成包括自觉型与非自觉型两种,如无一定探讨范围,可以不受时空因素限定;第四,一旦学术理论与操作方法发展成熟、形成规模,流派内部可发生分化;第五,流派不一定都要有系统的学说或著述。4.2关于流派的产生结果通过笔者研究发现在当代针灸学术领域内,共存在5家流派,分别为以胡荫培、陈应龙、高立山、肖继芳、张智龙、杨兆钢、杨兆民为代表的“简穴流派”,以郭耀康、黄宗勖、石学敏、谢强、韩景献、单永华、田从豁为代表的“个性治疗流派”,以符文彬、宗瑞麟、管遵惠、杜晓山、东贵荣为代表的“组穴流派”,以李鼎、李文荣、张士杰、刘公望、李志道为代表的“效验穴流派”,以郭效宗、盛燮荪、张缙、陈应龙为代表的“感应流派”。其中,“简穴流派”、“组穴流派”、“效验穴流派”具有共同的上级流派“重穴流派”。另有“补泻”类、“经络辨证”类、“微针”类、“功能”类、“传统针具”类具有形成流派的潜质。5.讨论本研究以教科书为学术内容判定基础,将教材所载内容视为临床医家必备技能,对“泛化”的学术特色予以净化;以频数分析法统计学术特色在临床的应用情况,使规模得到直观考证;以二八法则对学术特色的临床规模予以取舍,也避免了统计数据相近而产生的争议;以自拟流派标准对五家流派予以判断与验证,最终证明所成流派基本符合当代针灸学术发展现状。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得出了研究结果,并发现了在当代针灸流派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文献书写质量、学术特色判定、研究者、研究层次等方面。上述问题影响流派研究与发展,笔者试图找到解决的方法,并展望针灸流派发展的未来。尽管本研究仍存在着一定的瑕疵,但相较于同类研究中仅应用定性研究方法而取得的研究结果则更加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