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外源性因素(主要为日光中的紫外线,包括长波紫外线和中波紫外线)导致的不同于自然老化的皮肤衰老过程称为光老化。随着全球臭氧层的破坏和紫外线辐射量的增加,光老化出现泛发趋势,皮肤肿瘤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皮肤肿瘤的高增长率与光老化的全球性流行存在着密切联系。人皮肤在接受一定累积剂量的紫外线辐射后可依次发生重要事件,包括细胞内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和氧化应激标志物(8—氧—鸟核苷,异前列烷,硝基酪氨酸等)水平升高、细胞核染色体断裂和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突变,从而启动皮肤的损伤、衰老、病变甚至癌变过程,因而光老化最主要的后果就是诱发皮肤恶性肿瘤(如恶性黑色素瘤、基底细胞癌等)。如何切断光老化的发生和发展,进而有效针对日光相关性皮肤恶性肿瘤的初始发生环节加以防治,成为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以往对皮肤光老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组织病理、超显微结构及生化特性领域,揭示了一些与生长、分化有关的基因(如c-myc,c-fos,EGFR等)在皮肤光老化过程中的作用;但mtDNA突变对皮肤光老化的影响研究并不多见。事实上,mtDNA作为细胞内唯一的核外遗传物质,极易受到氧化应激、代谢改变等外源性因素的影响,发生突变并逐渐累积,最终导致一系列退行性病变和早衰症状的发生。因而近年来,mtDNA突变与皮肤衰老之间的联系已经引起关注。目前认为,光老化过程中可能存在着mtDNA突变累积现象,且其突变是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异常的中间环节。尽管已有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mtDNA突变与皮肤老化之间的联系,但mtDNA突变导致光老化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目前尚未阐明。为深入探究mtDNA突变引发皮肤光老化的分子机制,本课题进行了如下研究:首先在不同曝光部位皮肤以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reaction,PCR)检测两种重要的mtDNA大片段缺失突变(4,977bp缺失,又称普通缺失和3,895bp缺失)水平,探讨其与紫外线照射之间的关系;然后在体外培养的皮肤细胞中以中波紫外线(Ultraviolet B,UVB)反复亚毒剂量辐射诱导出应激性提早衰老(stress-induced premature senescence,SIPS)状态,并在这种UVB诱导的SIPS皮肤细胞中观察两种mtDNA缺失突变的累积;在此基础上,观察异黄酮对SIPS皮肤细胞的保护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对进一步开展光老化临床及基础研究具有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1人皮肤光老化部位的mtDNA大片段缺失突变检测收集不同年龄共71例人皮肤组织,曝光部位(颈项部、手背部或额面部)31例,非曝光部位(臀部、大腿部或腰腹部)40例,分别提取其基因组DNA,对mtDNA中的4,977bp大片段缺失(large deletion of 4,977bp of mtDNA,ΔmtDNA4977)和3,895bp大片段缺失(large deletion of 3,895bp of mtDNA,ΔmtDNA3895)突变进行扩增,并以荧光实时定量PCR法对两种大片段缺失突变的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显示ΔmtDNA4977和ΔmtDNA3895的发生率随年龄而增加,40岁以后人群ΔmtDNA4977和ΔmtDNA3895的发生率显著高于40岁以前人群;ΔmtDNA4977和ΔmtDNA3895的相对拷贝数无论在曝光还是非曝光部位,均与年龄增长呈正相关,且ΔmtDNA3895的累积水平在曝光与非曝光部位相比有显著差异。结果表明ΔmtDNA4977主要与自然老化相关,可作为观察皮肤自然老化进程的指标之一;而ΔmtDNA3895的发生与紫外线照射密切相关,可能是mtDNA针对一定累积剂量的紫外线照射损害所产生的反应,并在皮肤光老化过程中发挥作用。2 UVB诱导人皮肤细胞进入SIPS状态的模型构建UVB小剂量、多次照射原代人真皮成纤维细胞(human dermaI fibroblast,HDF)和成人原代表皮角质形成细胞(Human epidermal keratinocyte of adult,HEKa),辐射剂量分别累积达300mJ/cm2和360mJ/cm2时,细胞衰老β-半乳糖苷酶(Senescence-associatedβ-galactosidase,SA-β-Gal)化学染色结果呈强阳性,提示被诱导进入衰老状态;流式细胞术(fluorescence-activated cell sorter,FACS)检测到两种皮肤细胞的凋亡率显著上升,大部分细胞被阻滞于G0/G1期;酶联免疫吸附检测(enzyme-li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发现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明显下降,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显著上升。结果表明人皮肤细胞经亚毒剂量UVB重复、多次辐射诱导后进入SIPS状态,可作为一种光损伤、光老化生物学的体外研究模型。3 SIPS皮肤细胞中mtDNA大片段缺失突变的检测UVB亚毒剂量、反复照射HDF和HEKa,诱导其进入SIPS状态,提取基因组DNA,以普通PCR检测ΔmtDNA4977和ΔmtDNA3895的发生频率,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其突变水平。两种细胞株中ΔmtDNA4977和ΔmtDNA3895的发生频率和表达水平均随UVB照射剂量的增多而逐渐升高;ΔmtDNA3895的发生频率和突变水平最高比ΔmtDNA4977能更灵敏地反映UVB的累积辐射。结果表明mtDNA大片段缺失突变的形成与累积与皮肤细胞接受的累积UV照射剂量密切相关,其中ΔmtDNA3895可作为一种皮肤细胞光损伤的新的生物学观察指标。4异黄酮对UVB诱导HDF进入SIPS状态的保护作用研究HDF分别以0,10,20,40和80μmol/L浓度的异黄酮预处理,然后接受累积剂量300mJ/cm2的UVB辐射,检测各种SIPS相关表型指标以评估异黄酮对SIPS状态的保护效应。结果显示异黄酮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SA-β-Gal活化,降低凋亡率并促使细胞周期进入S期,同时降低细胞内MDA水平,增强SOD活性,表明其具有保护HDF进入SIPS状态的作用。异黄酮在较大剂量(80μmol/L)时可降低HDF的ΔmtDNA4977和△mtDNA3895水平,并抑制一种重要的氧化还原蛋白p66Shc(66-kilodalton isoform of the growth factor adapter Shc,生长因子配体Shc的66KD同工蛋白)及其下游信号蛋白FKHRL1(forkhead homolog like 1,叉头样蛋白1活化),提示其可能通过下调线粒体信号通路发挥拮抗氧化应激的效应,从而保护HDF进入SIPS状态。结论1、ΔmtDNA4977与自然老化相关,是一种皮肤自然老化的指标;而ΔmtDNA3895与紫外线照射密切相关,可视为皮肤光损伤的新的生物学监测指标之一。2、HDF和HEKa被累积辐射剂量300mJ/cm2和360mJ/cm2的UVB小剂量、多次照射诱导进入SIPS状态后,可作为光老化光生物学研究的体外模拟模型之一。3、异黄酮可剂量依赖性地保护UVB诱导的HDF进入SIPS状态,其作用机制涉及p66Shc-线粒体信号-氧化应激信号通路的下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