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论述孔子对《诗》三百的研究与贡献。孔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先秦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教育家和思想家。《诗》三百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诞生于先秦时代,具有纯真质朴的现实主义特色。世传包括《诗》三百在内的“六经”为孔子整理而成,本文即从孔子删诗、孔子诗理念与《孔子诗论》三个方面对孔子与《诗》三百的关系作专题研究。第一部分论述孔子整理《诗》三百。《史记》载孔子删订《诗》三百,汉儒相传不疑,至唐代始遭怀疑,历经明、清、民国至现代相继有学者提出疑问,孔子删诗与否成为孔子诗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历代著名学者都卷入争讼,至今尚无定论。本文列举历代正反两派学者们的代表性观点,辨析其论据,进一步考察孔子删诗的动机、目的、宗旨,讨论了孔子删诗的标准,梳理了《左传》中孔子删诗的痕迹,论证孔子整理《诗》三百功不可没。第二部分论述孔子的诗理念及其诗美欣赏。诗理念指孔子对诗的评价、鉴赏、运用所形成的理论体系,其中包括孔子所说的“思无邪”、“兴、观、群、怨”等方面。本文尝试从训诂视角探讨孔子诗理念的核心“思无邪”的全新意义,得出了与传统解读有所区别的答案。继而结合竹简材料,对孔子诗学思想的四个支撑点“兴、观、群、怨”的意义进行了阐释。论文考察了孔门诗教的内容,分析讨论了“温柔敦厚”说,并从美学和文艺批评的角度评价孔子的诗美欣赏。第三部分论述竹简《孔子诗论》的特点及价值。论文从《诗论》作者、文献比较和阐释特点三方面进行讨论。关于《诗论》作者,当前学界主要观点为“孔子说”、“子上说”和“卜子说”,据相关资料分析作者为孔子。论文对竹简文献与传世文献进行比较分析,重新审视孔子诗学之“诗与礼”、“诗与用”、“诗与乐”的关系,认为竹简是传世文献的有益补充。竹简中显露出孔子解诗重“情志”的特点,是《诗论》的突出特色,它冲开千年来汉儒政治伦理意识罩在诗教上的重重阴影,促使人们对孔子诗学思想做出全新阐释。总之,孔子对《诗》三百的贡献可谓大矣。首先他整理《诗》三百,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成型付出了心血;其次他深入理论内核,探讨诗的文化理念及美学意义,带动了诗教的蓬勃发展,为诗歌欣赏和文艺批评打下了基础;再次他亲自评点《诗》三百中典型诗篇及具体诗句,表现出重“情志”的阐释特点,创作《诗论》以志后人,为诗学研究留下宝贵资料。孔子应该被称为“中国诗学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