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益集团日益成为影响中国政治过程的一个重要元素,因而也越来越多地进入政治学研究的视域。就生成路径而言,转型时期中国既存在市场经济和社会结构分化催生的利益团体,也存在脱胎于旧有政治经济体制的利益团体,因而,整个利益集团格局呈现出显著的“非均衡性的特征”。在强势团体的影响下,制度不能准确、及时地反映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并取得与之适应的改进,反而走向对旧有利益格局的固化。同时,作为国家对社会吸纳渠道的正式制度也存在普遍的“失灵”现象。权力的集中导致利益主体寻求接近权力的非正式渠道,正式制度被仪式化或架空;而正式制度的非正式运作则意味着作为均衡化吸纳渠道的制度往往不能起到其应有的作用。由此,社会强势力量对国家的宰制和国家自身制度的失灵两个方面互相加深和强化,体制对于社会的变迁丧失了吸纳能力和矫正能力,制度走向僵化。
从分析个案入手,本文希望寻找对于更好地处理国家和社会关系的突破口,对此,从非均衡的概念出发对利益集团进行甄别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强势利益团体对国家自主性和社会自治资源产生双重侵蚀,而遏制强势利益团体的关键在于建立起均衡的吸纳体制,其中,可能的途径一方面当然在于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修复制度性资源;另一方面则在于通过诸如法团这样的国家和社会之间新的制度化联结结构来探索国家和社会新的作用和互动形式,以达到均衡化的社会表达和吸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