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在继“985”“211”工程之后提出“双一流”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聚焦于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最终落脚于学生学习质量。本文基于之前已有研究者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同伴互助与学业成就、个人发展之间存在相关性并且呈正相关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211”“985”高校443份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分析,整理我国高校同伴互助开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收集国内外积极开展同伴互助并取得较高成就的高校,结合我国同伴互助的现实情况,积极构建一条适合于我国高校开展同伴互助学习的道路,以期为我国高校更好利用同伴互助来提升学生学习质量提供更多科学有效、具体可施办法。阅读大量关于国内外同伴互助研究的资料,从中找到本文研究的价值及创新之处,界定同伴互助概念并站在社会学、教育学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与同伴互助的内在关联体系。通过对我国“211”“985”高校七年443份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分析,发现我国同伴互助存在以下问题:互助意识不强;互助停留在蓝图中,没有落到实处;较多关注教师同伴而忽视学生同伴;互助形式单一,学生互助平台搭建不足;互助内容较多关注学业,对心理、创新创业等关注较少;互助保障不足,互助开展没有形成规范。积极借鉴国内外高校经验有助于解决我国高校同伴互助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加州伯克利大学、哈佛大学、汕头大学、清华大学四所高校同伴互助运行情况的介绍,从中总结出:互助内容具有“问题导向”;互助需多方共同配合;互助保障应从导生严格的准入、培养机制抓起等。在此基础上,重点从理论层面尝试着对我国高校同伴互助进行构建,使其在意识层面由自发走向自觉;在目标层面涉及到学业、心理、个人发展等;在互助路径上互助意识、互助方式、互助内容等环环相扣,形成高校同伴互助体系;在互助评价上以主体多元、内容多样、方式多种为导向。最后,重点落实在实践层面,基于学校、教师以及学生三个主体,从互助意识、互助主体、互助平台、互助场域、互助内容、互助评价提出建议,为我国建构同伴互助共生的学习生态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