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利用系统作为典型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其退化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关键是系统合理结构的构建和功能的恢复,为此必须借助人工支持与引导,配置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和景观格局,以尽可能提高退化土地系统的生产功能和生态保护功能,实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实施土地的永续利用是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作为当前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其合理配置与结构优化直接决定着经济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经途径。 围场县地处半干旱坝上高寒区,生态上具有显著的脆弱生境特征和分异规律,土地利用也具有其独特的空间分布格局。作为农业县,围场县的土地利用变化同农业、林业、牧业等与土地资源利用有关的产业发展以及土地退化等可持续发展问题密切相关。深入剖析土地利用结构的稳定性及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并以此来合理规划与调整土地资源开发,既是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合理途径,也是保护环境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本论文以土地利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时空变化与驱动力分析—持续利用模式设计—开发利用的布局与重点为主线,以数学模型分析、统计分析等为主要研究方法,进行了以围场县土地持续利用为目标的初步研究。 正文分为五部分。其中,第一章至第三章论文概述了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全面总结了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国内外进展;对河北坝上地区的总体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研究进行了简述,提出了区域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课题;详细介绍了研究区的地理环境背景,并对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诊断分析。 第四章主要依靠构建多个相关数学模型,从时空角度分析了研究期内围场县土地利用变化的途径、特点,总结了土地类型转化的趋势,并初步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的效益影响与驱动力。具体分析结果显示,围场县土地利用变化表现出如下态势:①在时间变化上,1992年—1998年,土地利用变化总体较为剧烈,1998年—2002年,总体变化相对和缓,耕地与其它主要用地类型变化趋势相反;②在地类转移上,主要是牧草地、未利用地、耕地向林地转变为主,另外部分耕地转变为园地及建设用地等;③在空间变化上,土地利用结构总体多样性趋于下降,其中坝下区多样性指数最高并有所增加,坝上区多样性指数则缓慢增加,接坝区多样性指数却下降至最低;④分析了耕地生产力损失状况、损失值在第一产值中所占比重及损失价值量,认为围场县土地退化是区域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⑤国家生态建设政策引导和调控下的人力活动是导致围场县土地利用变化的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