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套断陷带位于鄂尔多斯块体北缘,呈东西向展布,河套盆地北缘断裂系从西向东依次为狼山山前断裂、色尔腾山山前断裂、乌拉山山前断裂和大青山山前断裂,全长约600km。河套盆地内地震活动震级大、频度高,曾多次发生6级以上的地震,其中包括一次8级大地震,是地震活动的重点研究区域。对该地区进行第四纪活动性研究,不仅对认识该区域的强震复发特征有意义,也对其防震减灾工作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色尔腾山山前断裂是一条大型的正倾滑断裂带,该断裂西起东乌盖沟,向正E方向延伸,经呼勒斯太,乌加河镇到乌不浪口,然后断裂向SE方向偏转120°,经圐圙补隆,大佘太至台梁,全长约185km。山前发育台地、河流阶地及夷平面等典型构造地貌。本论文对色尔腾山山前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性开展研究,主要包括断裂带的断错地貌特征及其垂直位移量分布特点、滑动速率和古地震。通过精细测量和定量分析,获得以下主要认识:(1)色尔腾山山前断裂全长约180km,根据其地貌结构、活动性质、几何形态和古地震事件等,可以将它划分为狼山口段、红旗村段、圐圙补隆段和大佘太段四段。山前断裂在第四纪时期发生了剧烈的活动,在山麓的南坡共发育了4级台地,其中T1台地为堆积台地,其余3级台地均为基座台地。色尔腾山山前T1台地平均高度为6.8m,T2台地平均高度为15.1m,T3台地平均高度为24.1m。瓦窑滩以西三级台地发育完整,瓦窑滩以东主要发育T1、T2台地。狼山口段与红旗村段T1台地相对较低,T3台地相对较高,圐圙补隆段T1台地相对较高,但T3台地相对较低,大佘太段T1台地相对最低,而且不发育T3台地。由于台地的级数与高度可以反映各段活动性的相对强弱,故狼山口段与红旗村段活动性最强,圐圙补隆段活动性较弱,大佘太段活动性最弱。(2)沿断裂均匀选取繁荣、丰裕村、同义隆、乌加河、红旗村、乌不浪口、德岭山、西水泉和圐圙补隆等9个研究点进行断裂垂直滑动速率研究。结果显示这9个研究点的T3台地高程均在1060m左右,T1台地高程在1043m左右。9个研究点在盆地内相邻钻孔揭露的全新统底板高程为1017-1035m,湖相层顶高程为925~1009m。其中标志地层湖相层顶年代为65ka。结合9个研究点标志层校准位移57~117m,本文计算出9个研究点65ka以来的垂直滑动速率为0.74~1.81mm/a;结合9个研究点的全新统底板位移幅度10~27m,计算出12ka以来9个研究点的垂直滑动速率为0.86~2.28mm/a。研究结果也显示断裂中部乌加河镇附近断裂活动性最强,向两端活动性逐渐减弱,与构造地貌具有一致性。(3)根据河套盆地的主张应力轴走向为138.66°,结合河套盆地北缘各断裂走向方向,可以分析主张应力在倾滑方向的分量大小,由此可以得出狼山、大青山山前断裂滑动速率最大,色尔腾山、乌拉山山前断裂滑动速率最小。河套盆地北缘各断裂走滑速率较小不仅与主张应力的走滑分量较小有关,还与各断裂右阶分布有关,乌拉山阻挡了狼山-乌拉山左旋走滑活动,大青山西端走滑速率较大。根据历史地震震中位置及大震构造特征,可知未来大震很可能发生在包头、乌不浪口、乌加河和狼山口,色尔腾山山前断裂末端走滑位移持续增加,因为乌拉山的阻碍短周期内并不会发生大震。(4)探槽综合研究揭露,圐圙补隆段30ka以来发生了 6次事件,第一次事件发生在距今19.01-37.56ka,第二次事件发生在距今18.73ka,第三次事件发生在距今15.03-15.86ka,第四次事件发生在距今10.96ka,第五次事件发生在距今5.77-6.48ka,第六次事件发生在距今2.32ka。大佘太段30ka以来发生了 6次事件,第一次事件发生在距今29.07ka,第二次事件发生在距今19.12-28.23ka,第三次事件发生在距今13.92-15.22ka,第四次事件发生在距今9.38-9.83ka,第五次事件发生在距今6.08-8.36ka,第六次事件发生在距今3.59ka。两段古地震事件呈现出准周期复发规律,平均复发间隔约为4000a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