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CuSn10P1合金铸件中低熔点锡元素容易向晶间迁移,而且由于凝固收缩力使得低熔点液相通过凝固壳层向表面迁移。锡元素的晶间偏析和逆偏析,大大降低铸件强度和塑性,限制其在低速重载条件下的应用,如高铁制动系统中的轴套。金属半固态成形可以有效控制熔体凝固时固液界面形貌、界面推进速度、温度场、成分场等条件,获得近等轴状初生相,同时还可达到抑制元素偏析的目的。论文借助半固态成形技术优点,结合CuSn10P1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熔体阶段控制冷却铸造铜锡合金的偏析抑制及其性能之间的关联机制(51765026)”项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uSn10P1合金铸件中低熔点锡元素容易向晶间迁移,而且由于凝固收缩力使得低熔点液相通过凝固壳层向表面迁移。锡元素的晶间偏析和逆偏析,大大降低铸件强度和塑性,限制其在低速重载条件下的应用,如高铁制动系统中的轴套。金属半固态成形可以有效控制熔体凝固时固液界面形貌、界面推进速度、温度场、成分场等条件,获得近等轴状初生相,同时还可达到抑制元素偏析的目的。论文借助半固态成形技术优点,结合CuSn10P1合金熔体发生包晶反应的特性,创造包晶反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条件,提高初生相中锡元素浓度;结合合金半固态浆料的特点,合理设计流变挤压铸造工艺,开发强度和塑性显著提高的合金轴套。论文针对CuSn10P1合金在熔体约束通道内的流动过程,采用ProCAST软件对温度场进行模拟,利用层流紊流转变雷诺数对层流距离进行计算,结合模拟和计算结果,设计制造出约束熔体流动的缝隙式通道。采用该通道对熔体进行处理,揭示其流动过程中的组织演变机理。采用坩埚收集经通道处理的熔体,实现熔体在包晶温度时短时类等温处理,揭示类等温过程中锡元素迁移规律。设计制造间接流变挤压铸造模具,研究成形工艺和固溶处理对轴套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规律。针对长度300 mm、倾斜角45°的敞开式流道,在熔体初始温度1080°C,流动厚度5 mm时,对熔体流动温度场进行模拟。结果表明:熔体流经流道过程中,由于流道的热传导作用,出口处熔体下表面温度最低,仅0.7 mm厚的熔体层温度降至液相线以下,处于半固态温度区间的横截面面积约为15%,其内部温差达85°C。将通道设计成缝隙式流道,其上下表面同时对熔体产生热传导作用,出口处几乎整个横截面熔体温度进入液相线以下,熔体内部温差降为60°C,处于半固态温度区间的横截面面积提升为73.5%。缝隙式流道中,雷诺数计算的层流距离约252.4 mm。根据层流距离计算和温度场模拟结果,设计制造长度400 mm、缝隙厚度5 mm、缝隙宽度100 mm的不锈钢质熔体约束流动诱导形核通道,其上下表面设计水道进行强制冷却。熔体约束流动诱导形核通道制备CuSn10P1合金半固态浆料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熔体起始温度1080°C、冷却通道长度300 mm和倾斜角度45°。此时初生?-Cu相由传统金属型铸造的粗大长条树枝状转变为近球状或等轴状,其平均等效直径46.6±5μm,形状因子0.73,单位面积晶粒个数约34900/cm2。初生?-Cu相中心和边缘的Sn元素质量分数由传统金属型铸造的1.53%和13.73%分别提高到1.87%和14.09%,晶间组织中的Sn元素质量分数由27.94%降低到21.14%。同时,研究测得熔体同一质点流经通道时间约0.2 s,温降为90°C,冷却速度约达450°C/s,此时初生?-Cu相异质形核的临界形核半径为14.33 nm和临界形核功为1.35?10-16J,与均匀形核相比临界形核功降低15%。熔体约束流动诱导形核通道中初生?-Cu相细化机制:熔体流经约束诱导形核通道时受到强烈激冷而获得约23.5°C的过冷度,初生?-Cu相以通道壁为基底,快速反复形核并向流动的熔体内部游离,另外,由于内部温度场较为均匀和固液界面前沿Sn元素富集,初生?-Cu相以近球状方式长大。快速凝固使部分锡元素来不及扩散而固溶在初生?-Cu相内,获得晶间偏析改善的细小等轴或近球状晶。合金熔体缓慢冷却实验表明CuSn10P1合金在990°C附近出现包晶反应。半固态浆料990°C类等温实验研究发现:局部微热对流为初生?-Cu相旋转和游离提供动力学条件,界面能最小化原理推动初生?-Cu相发生合并与熟化,同时,浓度梯度驱动Sn元素从液相向初生?-Cu相内扩散,提高初生?-Cu相内部Sn元素的整体含量和促进包晶反应充分进行。初生?-Cu相的平均等效直径、形状因子及过渡层厚度随类等温时间延长而增加;心部与晶间组织的Sn元素质量分数与类等温时间分别呈正指数与负指数关系。针对类等温处理后半固态浆料下部温度均匀的特点,采用底注式流变挤压铸造方式,结合设计的横浇道和内浇道,实现充型过程中熔体进一步均匀冷却和浆料之间相互挤压,减少轴套内孔洞。类等温处理后,相同充型速率下,浆料中固液协同流动性、轴套致密性和延伸率均随成形比压的增大而提高,而初生?-Cu相等效直径呈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抗拉强度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相同成形比压下,充型过程中固液协同流动性随充型速率的增大而提高,轴套的致密性、抗拉强度和延伸率均呈先提高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半固态铸造成形比压为100 MPa、充型速率为21 mm/s时,轴套综合性能最好,其抗拉强度和延伸率分别为417.0 MPa和12.6%,较液态挤压铸造分别提高21.9%和90.6%;而表面和心部锡元素含量差约为0.35%,逆偏析程度较液态挤压铸造轴套降低61%。固溶处理(680°C+75 min)后,晶内偏析消除,轴套抗拉强度和延伸率分别达到439.5 MPa和38.5%,较半固态铸造分别提高5.4%和210%。
其他文献
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PD的主要病理变化是中脑黑质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的变性丢失。PD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治疗方法有限。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reticulum stress,ERS)和炎症反应是PD重要的发病机制。ERS最终可引起黑质神经元的凋亡丢失。同时,神经炎症也可引起神经元的损伤甚至凋亡。瞬时感
隔膜泵是矿浆管道输送的核心动力设备,它的运行状态直接影响矿物原料输送效率和企业生产效率。单向阀是隔膜泵的核心零件之一,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和承压性,它的安全稳定运行保障了隔膜泵的运行效率及安全。恶劣的运行环境和频繁的往复运动导致单向阀极易损坏,且它的故障与结构、材质、矿浆特性和泵的工况等因素有关。冶金企业采用的单向阀故障诊断方法及维修更换策略依赖于主观经验,可靠性不高。此外,采集到的单向阀振动信号是由
受基岩中裂隙的多尺度性、三维空间分布的复杂性等因素影响,基岩裂隙中的地下水渗流具有强烈的尺度效应、不均匀性和各向异性;在单裂隙渗流、裂隙网络模拟、裂隙岩体渗透张量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地下水渗流场的模拟和计算,将得出地下水动态、水量变化等合理的结果。以往的研究大多针对上述问题中某一具体问题开展研究,缺乏在同一研究区内多个问题综合性的研究。本文以裂隙尺度为主线,对上述问题展开研究工作,重点是小尺度粗糙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系统中植物体内水分输运机制始终被作为系统水循环核心要素而受到广泛关注,植物木质部内部结构决定植物自身输水能力,木质部中的导管、管胞、穿孔板、纹孔等结构构成了相互交错的管道系统,因其结构尺寸微小,导致木质部结构水分输运计算较为困难。目前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的方法探究木质部内部流动特性。在应用中存在出如下三个问题:1.对木质部中一些组织结构(导管网纹、孔纹增厚)研究较少
铜是一种战略资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随着数十年的大规模开采,高品位、易选别的铜矿资源已被消耗殆尽。对品位低、嵌布粒度细、杂质含量高的难处理铜矿的开发成为目前的研究重点,其中高砷铜矿是典型的代表。在国内大部分高砷铜矿床中铜矿物以黄铜矿为主、砷矿物以砷黄铁矿为主,黄铜矿与砷黄铁矿的浮选分离一直是选矿研究中的难点问题。论文以黄铜矿和砷黄铁矿为研究对象,应用量子化学计算,研究了黄铜矿和砷黄铁
C-Si-Mn-Cr钢具有以贝氏体、马氏体、残余奥氏体为主的复相组织,能够通过热处理工艺来调控组织和耐磨性,因而被广泛应用于矿山和机械等领域。目前通过淬火-回火、淬火-分配、淬火-分配-回火等热处理工艺均能对C-Si-Mn-Cr钢进行组织调控,但在热处理过程中通常需要利用油类等淬火剂,其存在能耗大、固废、成本高等问题。水空交替循环控制冷却热处理工艺利用水和空气作为冷却介质,可通过控制淬火过程,以经
露天矿的粉尘问题长期困扰着国内外。粉尘的产生及其扩散一直是影响露天矿山周边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问题。不受控制的扬尘排放可能会造成严重的环境,健康,安全和运营问题,影响到现场个人和更广泛的地区。露天采矿作业已被确定为颗粒污染的主要来源。在采矿过程中产生的可吸入的颗粒物质(PM10)已经导致了多种疾病,如黑肺,哮喘,心血管疾病和肺癌。深凹的露天矿更加难以解决粉尘问题。控制粉源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相对困难
滇西北香格里拉拉巴铜钼矿床是一个与燕山晚期花岗类岩石有关的超大型岩浆热液矿床,位于扬子板块北西缘与中甸弧南段的结合部位,而靠近扬子板块一侧。含矿岩体侵位于中三叠统北衙组滨–浅海相碳酸盐岩及其下伏的上二叠统黑泥哨组浅–半深海相火山岩–碎屑岩组合中。该矿床同时大规模发育斑岩型矿体和接触带矽卡岩型矿体,目前对其成因关联及成岩成矿机制认识的薄弱,限制了对区域成矿作用的理解和找矿勘查工作的部署。本学位论文在
M7C3碳化物是过共晶高铬铸铁中重要的硬质相,但因其尺寸粗大导致过共晶高铬铸铁韧性不足,限制了材料耐磨性能的提高。M7C3碳化物的细化,通常采用孕育变质处理、快速凝固等方式,虽取得不错的效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孕育衰退、铸件尺寸受限等。脉冲电流处理技术,在细化固溶体型晶粒方面已得到广泛的研究和验证;然而在细化化合物型晶粒方面,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前期研究发现,脉冲电流对M7C3晶粒具备有别
截至2021年11月,我国风电装机3亿kW、光伏发电装机2.9亿kW,合计达5.9亿kW。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电力工业促进自身碳减排、支撑全社会碳减排的必由之路,是实现电力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传统电力系统向新型电力系统转变过程中,亟需构建统一开放、高效运转、有效竞争的电力市场体系,加快完善辅助服务市场机制,有序开展容量机制和输电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