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衙金矿位于扬子板块西缘,是金沙江-红河新生代富碱斑岩带中规模最大的金多金属矿床。本次工作对北衙金矿典型矿化类型进行了解剖分析,并对代表性富碱斑岩特征进行了探讨;通过矿床地球化学,成矿系统各子过程、成矿要素分析,获得了矿区发育斑岩成矿系统的新认识,主要创新成果如下:一、通过对矿区详细矿床地质研究,发现在北衙矿区内围绕岩浆活动(富碱斑岩体),由内向外主要发育三类原生矿化:即富碱斑岩内发育的透镜状、细脉状斑岩型Cu(Mo)-Au矿化,斑岩与三叠系碳酸盐岩围岩接触带产出的不规则状、囊状矽卡岩型Au-Cu-Fe矿化以及外围广泛的围岩地层内发育似层状、脉状热液型Pb-Zn-Ag(Au)矿化;形成分带特征明显的斑岩金多金属成矿系列。二、本次工作首次利用原生闪锌矿Rb-Sr同位素等时线法测定了外围地层中热液型Pb-Zn-Ag(Au)多金属矿化的成矿时代为32.8±1.9Ma(MSWD=0.21),稍晚于富碱斑岩的成岩时代,指示外围热液型多金属矿化为中心斑岩分异热液演化的产物。三、对上述三类主要矿化进行了系统的流体包裹体分析研究,发现三类主要矿化类型中发育的"流体包裹体组合"与斑岩石英斑晶内的基本一致,说明成矿流体主体来自斑岩演化的岩浆热液。自斑岩体向外的温度、密度及压力梯度差驱动了流体由富碱斑岩中心向外运移。单一流体的不混溶、流体混合以及水-岩反应是本区相应不同矿化阶段矿质沉淀的主要机制。三类主要矿化内原生硫化物的S-Pb及Sr同位素研究表明,原生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组成与富碱斑岩体一致,均在深源岩浆硫同位素组成范围内,指示本区成矿物质的硫主要源自富碱斑岩;铅同位素组成与富碱斑岩基本一致但显著不同于围岩,暗示相同结论;外围热液型多金属矿化中闪锌矿的(87Sr/86Sr)0组成也与富碱斑岩一致,综合显示三类主要矿化的成矿矿质来源于北衙富碱斑岩。四、北衙富碱斑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为一套富碱的钾玄岩石系列。稀土元素特征为右倾型,具弱的Eu异常;微量元素显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特征,指示源区可能经历了俯冲交代作用。本次工作测定的隐伏大沙地二长花岗斑岩形成于35.4±0.5Ma,同区内其它富碱斑岩一样,为始新世末期扬子西缘金沙江-红河富碱斑岩岩浆活动高峰期的产物。本区富碱斑岩具加厚下地壳埃达克岩的岩石化学特征,且与滇西地区普遍发育的钾质酸性岩石中的角闪岩捕掳体(代表下地壳物质)具有相似的Sr-Nd-Pb同位素组成,综合指示北衙富碱斑岩的源区可能主要为加厚的下地壳。此外,富碱斑岩还具有EMII型富集地幔特征;结合已有的研究,认为该区岩浆可能经历了"两阶段"的演化过程:即在始新世末期,本区由印度-欧亚大陆持续碰撞形成的加厚岩石圈地幔可能扰动了软流圈物质,致使其上涌对流,软流圈物质熔融先前交代富集了的岩石圈地幔产生基性岩浆(本区煌斑岩母岩浆);随后,基性熔体在壳-幔边界聚集演化并进一步熔融区内下地壳物质,进而形成了兼具富集地幔源区印迹的北衙富碱斑岩岩浆。而区域青藏高原主碰撞向晚碰撞挤压转换阶段,由地体间斜向碰撞形成的深切岩石圈地幔的金沙江-红河深大断裂带的走滑则造成了本区具有足够压力梯度的减压带,诱发了富碱岩浆沿该走滑通道内压力梯度减小的方向向上运移,并在上地壳次一级的马鞍山等张性断裂带内侵位。五、矿区构造研究表明区内经历了近东西向的挤压和随后的近南北向挤压。结合详细的三类典型矿化类型研究及成矿系统各要素、子过程分析,显示在始新世末期(约36Ma),由金沙江-红河深大断裂走滑活动引导上侵的北衙富碱斑岩,在岩浆演化的晚期分异出岩浆热液及矿质,含矿热液在本区不同的有利构造部位聚集演化,形成了北衙矿区内具明显分带特征的三类主要原生矿化类型,对应形成的矿床共同构成一个以北衙富碱斑岩为中心的金多金属成矿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