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转血矛线虫抗伊维菌素虫株P-糖蛋白基因多态性研究

来源 :内蒙古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mdjpos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羊胃肠道线虫对驱虫药的抗药性已成为全世界面临的严重问题,其中以捻转血矛线虫(Haemonchus contortus)的抗药性危害最甚。然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鉴于目前羊生产实践中寄生虫病防治的需要,本课题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抗药性捻转血矛线虫的P-糖蛋白基因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以羊捻转血矛线虫抗伊维菌素虫株、抗阿苯达唑(丙硫咪唑)虫株和敏感虫株为研究对象,分别扩增其P-糖蛋白基因的部分片段,将所得片段克隆后测序,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捻转血矛线虫P-糖蛋白基因片段在敏感株之间的同源性较高,达99.1%,而具有抗性的P-糖蛋白基因片段与敏感株的同源性则较低,在80.2%-93.0%之间,且有多处核苷酸发生了突变。经对片段中的两段开放阅读框翻译后分析,发现抗伊维菌素虫株、抗阿苯达唑虫株与敏感虫株相比,第6个氨基酸位点均由谷氨酸(Glu,E)突变为缬氨酸(Val, V)。(2)以羊捻转血矛线虫抗伊维菌素虫株为研究对象,根据P-糖蛋白基因中的一段开放阅读框设计引物,运用PCR-SSCP方法分析该片段的多态性,并分别测定不同基因型的基因序列。结果表明,两种基因型中ORF的序列虽然有四个碱基发生了突变,但翻译后的氨基酸序列则完全相同;与敏感株相比,所有受检虫体的第6个氨基酸均由谷氨酸(Glu,E)突变为缬氨酸(Val, V),说明该突变在抗伊维菌素虫株中普遍存在。(3)以羊捻转血矛线虫抗伊维菌素虫株和敏感株虫体为研究对象,运用PCR-RFLP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捻转血矛线虫伊维菌素敏感株虫体P-糖蛋白基因PCR产物不能被内切酶Kpn I切开,而抗伊维菌素虫株虫体PCR产物则可被内切酶切开;酶切后统计数据显示,10条敏感株虫体全部为敏感纯合子(BB);在所检测的20条抗伊维菌素株虫体中,抗性纯合子(AA)6个(30%),杂合子(AB)13个(65%),敏感性纯合子(BB)1个(5%)。其中,AB基因型频率最大,为优势基因型,其次为从型,BB型比例最低。抗性等位基因A为优势基因,其频率为62.5%,敏感等位基因B的频率为37.5%。
其他文献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多媒体教学已成为高校教学的重要模式。本文分析探讨了多媒体在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的互动性作用,并指出如何利用多媒体增强教学互动效果,优化教学,
摘 要:英语教师在给学生传授学习策略的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可以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策略,英语教学也不例外。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技能,而且要教给学生学习策略,即“授之以渔”。  关键词:英语教学 学习策略 基础知识 语法    1.运用学习策略的必要性  当前,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的普遍状况是不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一堂课导入的成与败直接影响整堂课效果的好与坏。因此,能否在课的一开始就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即刻吸引到本节课上来,并使其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调动其积极性,尤为重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引起学生的探索活动,并在活动中培养创造力。  我认为出色的导入应该是由老师精心设计的,并能培养学生的兴趣。根据教学实践和
摘 要:课堂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主阵地,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关键。本文分析了英语教学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一些实施高效课堂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 传统教学 高效课堂 有效性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堂教学应当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英语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