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食用蘑菇已有数世纪历史。最近,食用菌子实体/菌丝体来源的功能食/药品及生物活性化合物引起世界范围关注。截止到2005年,80%左右的食药用真菌产品来源于子实体,20%左右来源于菌丝体。因此,研究食用真菌发酵菌丝体次级代谢产物对深入开发食用真菌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食用真菌能够产生结构多样、复杂多变的次级代谢产物,这些天然产物为药物研发提供了大量先导化合物;为开发食用真菌高附加值产品提供化学基础。 本论文对一株食用真菌黄白侧耳大米固态发酵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研究。运用“OSMAC”法进行单菌株多培养基发酵。研究表明黄白侧耳大米固态发酵提取物含有丰富的次级代谢产物。运用多种柱色谱分离技术,如正相硅胶、反相ODS、凝胶LH-20及RP-HPLC对乙酸乙酯粗提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HR-ESI-MS、NMR、IR及CD等鉴定技术得出化合物结构。共得到23个化合物,其中18个新颖结构化合物(1-18),包括1个新颖骨架大环二萜类化合物EryngiolideA(1),5个新颖骨架5,5螺环倍半萜类化合物PleurospiroketalA-E(2-6)。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菌株中分离得到,填补了该菌株次级代谢产物研究空白。对化合物生源合成进行推测,发现自然界中可能存在新的二萜合成途径,为生物学研究提供分子指导。 此外,对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MTT法)及抗炎活性评价(LPS诱导RAW264.7细胞释放NO抑制活性)。化合物11、22及23对HeLa肿瘤细胞有较弱的抑制活性,IC50值分别为70.6、66.2及65.7μM。化合物2、3、4及22抗炎活性优于阳性对照药(氢化可的松,53.78μM),IC50值为6.8、12.6、20.8及17.21μM;化合物1、11、及23抗炎活性近似于阳性对照药,IC50值分别为57.02、65.63及67.86μM,这些活性结果对黄白侧耳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