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作为一种先进复合材料,由于其优异的性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复合材料在飞行器上的用量已经成为评价飞行器先进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复合材料固化作为复合材料零件制造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对产品质量起决定性作用。相对于传统热压罐固化技术而言,微波固化技术具有加热速度快、加热能耗低等优势。然而,复合材料微波固化过程中存在的面内温度不均匀问题已经成为阻碍该技术实现工业化应用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针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作为一种先进复合材料,由于其优异的性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复合材料在飞行器上的用量已经成为评价飞行器先进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复合材料固化作为复合材料零件制造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对产品质量起决定性作用。相对于传统热压罐固化技术而言,微波固化技术具有加热速度快、加热能耗低等优势。然而,复合材料微波固化过程中存在的面内温度不均匀问题已经成为阻碍该技术实现工业化应用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了复合材料微波固化温度场的控制策略。分析了影响复合材料面内温度的因素,选择了多微波源之间功率比例作为温度场控制策略,对单路微波源、多路微波源控制策略和加热模式的关系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了温度场主动控制方法,为温度场控制奠定了基础。(2)提出了基于历史数据的复合材料微波固化温度场控制方法。采用深度学习的方法对加热模式和控制策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建模,构建了卷积神经网络模型,通过对温度矩阵和加热模式矩阵进行归一化处理,统一了网络输入数据结构并过滤了冗余信息,基于粒子群算法优化了网络超参数并完成了对网络的训练,实验验证表明了本方法的有效性。(3)开发了复合材料微波固化温度场控制系统,对碳纤维增强双马树脂基复合材料平板件进行了固化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相比固定、随机策略方法复合材料面内温差分别降低了21.9%和13.7%。
其他文献
数字化测量技术集成于飞机装配是实现飞机全数字量、高精度、高效率装配过程的关键技术之一。数字化测量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飞机装配中,但鉴于装配环节多、协调性复杂等因素,两者之间的融合度较低,应用效果逊于预期。为此,本文以飞机装配过程中的现实需求为出发点,展开飞机装配几何特征三维测量模型构建技术研究。全文研究内容如下:(1)构建了装配几何特征三维测量模型。分析了飞机装配过程中的关键测量特征,并将其向下分
镍镀层材料作为一种用途广泛的功能材料,因其界面力学性能及抗腐蚀性能优异成为目前众多学者争相研究的热点。电极与镀液的接触界面普遍存在一种双电层电容效应,该效应的存在使镀件与镀层之间容易出现局部夹层,导致结合强度大幅降低。镍原子在铁基体表面的吸附所引起镀液-镀件体系电荷的变化,会影响电极的反应速度以及结晶效果。针对电镀中电极与镀液的接触界面研究缺乏从电子结构层面进行解释的工作现状,本文根据第一性原理方
航空结构件壁薄、材料去除率高,在加工完成后工件内部残余应力再平衡导致工件发生严重的变形。目前的方法是基于残余应力预测或测量对加工过程建模仿真从而预测加工变形,进而离线优化加工工艺以控制加工变形。由于残余应力的准确测量一直是一个难题,并且加工过程中存在大量不确定性因素,现有方法难以实现加工变形精确控制。针对航空结构件加工变形预测与控制难题,本文对基于变形力监测数据的加工变形预测与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
加工颤振会严重影响工件的表面质量,加剧刀具磨损并降低机床寿命。刀尖频响函数是现有加工颤振抑制技术的重要基础,子结构响应耦合法(RCSA)被广泛用于刀尖频响函数预测,然而现有RCSA法对连接处特性的建模和求解做了大量的假设、简化和近似,严重影响了该方法的准确性。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通过研究连接处特性和机床主轴-刀柄-刀具各子结构动态特性间的关联关系,发现刀柄-刀具连接处特性会随机床主轴位姿和刀具悬伸长
随着人类生活环境条件的改善和提高,人类对自然水质的健康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工业技术高速发展,使得水环境的污染问题愈发严重,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亟需彻底解决。氯酚(CPs)是一类毒性大且又难以再自然环境中被降解的有机污染物,来源于染料、有机的农药、防腐剂以及有机消毒剂等,由于其不易被生物降解,一旦氯酚进入生物体内会持续累积下来,即使体内的氯酚含量极低,对生命体依旧造成巨大危害。由于氯酚污染物在水环
现今数字化测量设备已大量应用于飞机蒙皮对缝质量检测之中,其测量效率及精度的保证对整机制造起着重要的作用。飞机蒙皮对缝大多尺寸较大,激光扫描已成为一种采集其点云数据的常用手段。这造成点云数据量极为庞大,可达数千万甚至上亿点。因此,快速分割高质量局部对缝点云,精确提取局部对缝点云间隙阶差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分析飞机蒙皮对缝的结构特点及测量需求,构建对缝的测量硬件系统。据此提出了相应的点云数据处理技术
复合材料已成为国民经济领域不可缺少的关键基础材料,从微观角度研究复合材料的性能机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聚乙烯的化学结构性能较为稳定,其生产和制备工艺也较为成熟,已成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高分子材料。石墨烯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卓越的力学性能,将二维石墨烯作为填料加入到聚乙烯基体中构成石墨烯/聚乙烯复合材料,诱导聚乙烯在其表面结晶,可以改善聚乙烯基体的力学性能。本文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建立了不同聚乙烯链长
改进Ibarra-Medina-Krawinkler(IMK)恢复力模型能较好地反映钢筋混凝土构件退化行为的滞回特征,对结构倒塌的模拟具有很好的效果,对倒塌安全性的评估,尤其是对于在相对较小变形下就开始退化的现有老建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Open Sees软件,运用改进IMK模型,对柱构件及整体框架结构进行了在拟静力加载下的建模分析,并与广泛运用于数值模拟的纤维模型进行了分析对比,对改进IMK
ZSM-5分子筛因其具有独特的交叉孔道结构、适中的酸性、良好的热稳定性和水热稳定性以及较强的选择吸附性能,因此成为低碳烃芳构化技术的标志性分子筛。在有机模板作为结构导向剂条件下合成ZSM-5分子筛的传统水热法被认为是一种消耗资源、消耗能源和污染环境的方法,这将对其作为催化剂的使用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寻找另一种不使用有机模板合成ZSM-5的高效方法是有益的。采用无模板法合成分子筛摆脱了传统模板合成法
与相应块状材料相比,纳米材料有许多特殊的性质,这种特殊的性质多涉及到纳米材料的反应,且与纳米材料的粒度和形貌密不可分。而目前关于纳米反应动力学参数对纳米颗粒粒度和形貌的依赖性还不完全清楚,严重制约了纳米反应动力学理论的发展和应用。本文结合理论与实验,研究了纳米材料的粒度和形貌对其反应动力学参数和表面热力学性质的影响。理论上,根据过渡态理论,首先推导出纳米反应的表观活化能和指前因子与粒度和形貌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