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党的十七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上“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党的十八大继续谱写“美丽中国”篇章,引领全社会走向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因此,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进行研究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指导意义。当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虽得到了初步的认同和重视,国内很多高校也相继开展了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课程和活动,但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整体状态仍不容乐观。对无锡市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现状调查显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水平呈现出:具有环境问题敏感性,但带有明显的“狭隘性”和“表面性”,生态文明价值观整体积极,但具有“利益相关性”,生态文明意识对生态文明行为的指导作用较差,知行不一,生态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不足等。专业、生源地、环境现状等因素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问题的产生不仅源于高校层面上的生态文明教育的缺失,也受到来自家庭、社会和大学生自身素质的综合影响。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进行培育,应以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理论中的生态文明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中的生态文明思想为理论基础,明确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内容综合性原则、层次差异性原则、实践参与性原则与创新发展性原则,将生态文明价值意识、文化意识、法治意识、道德意识的内涵和功能贯穿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全过程。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对策有:构建“家庭—高校—社会—自身”四位一体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模式。具体是指:高校:强化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主阵地作用。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渗透作用,挖掘生态文明教学资源与建立稳定的师资队伍,构建持续和谐的校园生态文化;家庭:推进家庭生态文明教育的潜化作用。利用家庭单元培养生态文明情感,树立生态文明榜样;配合高校和社会的生态文明教育;社会:营造社会生态文明教育综合性作用。即发挥社会舆论导向机制,营造社会生态氛围,提升政府重视程度,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形成社会生态文明共识,提供良好的公众环境支撑。自身:内化生态文明意识的自我教育,引导价值认同与丰富自我教育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