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拐卖人口犯罪控制研究——以我国西南地区为视角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down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拐卖人口犯罪是侵犯公民人格权与人身权的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由于中国西南地区和东盟国家在地理位置上的特殊性,中国和东盟成员国关系日益密切、双方人员往来日益频繁,拐卖人口犯罪逐渐出现一种新的犯罪形式——跨国拐卖人口犯罪,严重影响了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因此,控制跨国拐卖人口犯罪,维护边境地区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是维护和实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安全运行和正常国际交往的重要保障。  本文旨在通过对跨国拐卖人口的犯罪特点和我国西南地区跨国拐卖人口犯罪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探讨如何完善我国跨国拐卖人口犯罪的控制体系。全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该文的引言,主要介绍本文选择跨国拐卖人口犯罪的选题来源、选题意义、学者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对跨国拐卖人口犯罪的特点作了详细阐述,结合跨国拐卖人口的社会危害性进行论述,并对比论述了我国刑法中拐卖妇女、儿童罪与跨国拐卖人口犯罪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指出我国现行刑法缺乏对跨国拐卖人口犯罪的具体明确规定,在跨国拐卖人口犯罪的认定问题上,要与国际接轨。  第三部分详细分析了我国西南地区跨国拐卖人口的产生背景。社会因素:经济交往增多,地区发展差距大;地理因素:地理优势提供便利,边境管理埋下隐患;历史因素:边境地区多同属一个民族;心理因素:被害人与犯罪人心理;法律政策因素。  第四部分分析了我国西南地区跨国拐卖人口犯罪在犯罪控制方面存在的困难。首先,立法保护对象范围相对过窄。其次,犯罪形式翻新,侦查难度加大。再次,缺乏对被害人的事后救济。  第五部分针对第四部分提出的我国跨国拐卖人口犯罪面临的困难,结合相关国际公约,借鉴西方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对跨国拐卖人口犯罪的相关规定,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即:完善控制跨国拐卖人口犯罪法律体系,构建打击跨国拐卖人口犯罪的合作机制,围绕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救济,形成控制跨国拐卖人口犯罪措施体系。  第六部分是结语,指出跨国拐卖人口犯罪的根本原因是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有待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赤眼蜂是农林业生产中应用最广的一类重要卵寄生性天敌昆虫.为评估其对桃蛀螟卵的寄生潜能,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赤眼蜂品系对桃蛀螟卵的功能反应以及自身的干扰反应.结
城中村是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由于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及城市政府的规划、建设、管理不向城中村延伸等诸多原因而产生的社会现象。在中央政府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下,在
为探究蠋蝽低温饲养效果,延长蠋蝽货架期.本研究对低温T1(15℃)和T2(10℃)条件下,小群体饲养的初始处理龄期为3龄、4龄、5龄蠋蝽若虫及成虫的部分生长发育参数和蜕皮激素含量
为明确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虫生玫烟色棒束孢的时空动态及寄主多样性,以期为玫烟色棒束孢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材料.本研究于2017年7月-2018年9月,对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石
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PHODG36是一株具有抑菌和促生作用的多功能菌株.本研究以菌株PHODG36原粉为有效成分、滑石粉为填料研制了不同芽胞浓度的微生物菌
逮捕是我国五种刑事强制措施之一,它是指国家司法机关所采取的,在一定时间内完全剥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并且因为它剥夺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