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利用磁敏感加权成像寻找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更准确的发病率,探讨其出血时间、发病机制、好发部位、预后及与其发生有关的危险因素。材料和方法:抽取我院96例脑梗死患者依次在发病1W、发病2W、发病3W内行SWI及CT、常规MRI检查。分析影像学图像与临床资料,采集数据并观察病情变化。利用SPSS.13软件对HT预测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再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对出血面积的比值(最大出血面积/最大梗死面积)和出血前后NHISS评分差值之间(出血后评分值减出血前评分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本组研究中HT总发病率为35.4%, SWI发现了34例HT(100%),CT发现了26例,常规MRI发现19例,SWI显示出血灶范围较CT、常规MRI所示病灶大且清晰。HT最早发现在发病后1d,1W内16例(47.1%),第2W内12例(35.3%),第3W内6例(17.6%)。34例患者中脑实质血肿PH型14例(41%)、出血性梗死HI型20例(59%)。 SWl显示出血位于梗死灶内或边缘,病灶形态多呈不规则斑片状、斑点状、团状低信号,局部可以融合,边缘水肿区呈较高信号,好发于大脑皮质(65%)。单因素分析HT组与NHT组之间年龄(≥66岁)、高血糖、高血压、大面积梗死、心房纤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饮酒、高血脂、颈动脉粥样斑块、既往脑血管病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面积梗死与HT之间(OR值=6.913,P=0.035<0.05),房颤与HT之间(OR值=5.881,P=0.047<0.05)、年龄(≥66岁)与HT之间(OR值=3.275,P=0.043<0.05)存在显著独立相关性。HT出血面积的比值与出血前后NIHSS评分差值成线性正相关(r=0.828、P<0.01),随着出血面积的比值的增加,NIHSS评分差值越大。结论:1、SWI能敏感地检出出血灶,较CT及常规MRI有明显优势,为HT首选检查方法。2、本组病例中HT发生率为35.4%,第1W占47.1%,第2W占35.3%,第3W占17.6%。好发于大脑皮层。PH型多见于1W内,发生机制可能为栓子移行血管再通。HI型多见于1W后,发病机制与侧枝循环建立有关。3、随着出血面积比值的增加,临床症状加重,NIHSS评分差值越大,预后差。4、大面积梗死、房颤、年龄(≥66岁)为HT相关的危险因素,应于1W内常规复查影像学检查,尤其是SWI。5、当前得出HT预测因素较少,应进一步进行其发病机制与远期的预后情况的探讨,寻找更多、更为可靠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