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结核病盗汗症状进行客观测评。 方法:利用本课题组研发的中医汗出动态检测仪对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结核病科的结核病人以及志愿参加本实验的所有人进行24小时的汗出检测。根据诊断标准、纳入排除标准、检测结果将受试者分为盗汗组与非盗汗组。利用MATLAB数据处理软件编程,提取出人体体表的温湿度与时间序列变化的曲线图、各时段体表温湿度及汗出量情况的15个指标。利用统计学对上述检测指标分析,经正态性检验,卡方检验,t检验或秩和检验,从中筛选出能评价盗汗与否的指标。用临床诊断实验对能评价盗汗的指标进行诊断性实验,从中筛选出能诊断盗汗的最优界值,建立诊断标准。观察盗汗病人的温湿度曲线图,研究盗汗的模式。 结果:两组受试者的24小时平均湿度),24小时平均湿度标准差,白天平均湿度,夜间平均湿度,夜间平均湿度标准差,白天汗出量,夜间汗出量,汗出总量,这8个指标之间有差异,盗汗组高于非盗汗组。盗汗组与非盗汗组受试者24小时平均温度,24小时平均温度标准差,白天平均温度,白天平均温度标准差,夜间平均温度,夜间平均温度标准差,这几个指标没有差异。诊断性试验结果:夜间平均湿度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292,利用夜间平均湿度建立结核病盗汗的诊断模型价值最高,把夜间平均湿度定为23.63g/m3时,灵敏度为81%,特异度为83%,准确度为80%,诊断比值比16.25,阳性似然比4.75,阴性似然比0.28。 结论: ①盗汗组的夜间平均湿度和汗出总量都升高,这与传统认识一致,说明结核病盗汗患者确实存在盗汗的情况。 ②盗汗组的24小时平均湿度,白天平均湿度,夜间平均湿度都增高,说明结核病患者不仅有盗汗症状,而且有自汗情况的发生。 ③盗汗患者体温不升高,但湿度增加,说明结核病盗汗不是温热性发汗。 ④夜间盗汗具有以下几种模式,仅在入睡后一段时间内,凌晨时段,整夜连续或非连续的盗汗。 ⑤夜间平均湿度对诊断结核病盗汗的价值最高,当夜间平均湿度≥23.63g/m3时,可诊断为结核病盗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