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建立 SD 大鼠骨肉瘤模型,探讨 DWI 显示肿瘤坏死、肿瘤组织结构的价值,并探讨肿瘤血供对 ADC 值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骨肉瘤细胞系 UMR-106,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细胞的悬液接种于 SD 大鼠(共 16 只,均为雄性)背部皮下。待肿瘤长成后,采用 1.5T 超导型磁共振机,对肿瘤行 MRI 常规扫描、增强扫描及单激发回波平面成像序列弥散成像(EPI-DWI)。采用两个弥散敏感梯度(b 值):0、1000(单位 s/mm2,以下同)。在层面选择方向(S)、读出编码方向(R)、相位编码方向(P)3 个方向上施加弥散梯度。扫描后立即处死荷瘤大鼠,做 HE 染色切片。在光镜下区分活肿瘤细胞区和坏死区,在 MR 图像上分别测量相应区域的 T1信号强度、T2信号强度、增强扫描图像 T1信号增加值、T1信号增强率并进行两两比较。计算得出三个弥散方向的 ADC 值(ADCs、ADCr、ADCp),由 trace 图计算出ADC 值(ADCtr),直接在 ADCmap 上测得 ADC 值(ADCm),将以上各种 ADC 值进行两两比较。将活肿瘤细胞区和坏死区的 ADCm 进行两两比较。将活肿瘤细胞区血管断面所占活肿瘤细胞区断面的面积百分比与对应区域 ADCm 进行相关性分析。各种检验方法均以 P≤0.05 时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6 只 SD 大鼠于接种 3~6 天后均长出肿瘤。 常规 MR 扫描图像显示组织结构较清晰。b 值为 0,1000 1<WP=4>中 文 摘 要的 DWI 像显示组织结构清晰度较低,但结合常规 MR 扫描图像可以明确病变组织位置。ADCmap 显示组织结构清晰度较高,结合 T2WI,可以辨认解剖结构及病变组织。 活肿瘤细胞区和坏死区的 T1、T2 信号强度值之间无显著性差别(P>0.05)。两种组织的 T1信号增加值之间有显著性差别(P<0.05),活肿瘤细胞区 T1信号增加值较大;两种组织的 T1信号增强率之间有显著性差别(P<0.05),活肿瘤细胞区 T1信号增强率较大,此两种参数确定肿瘤坏死区的敏感性为 86.7%(13/15),特异性为 38.5%(15/39),准确性为51.9%(28/54),两种组织的此两种参数均有一定重叠。 比较活肿瘤细胞区的 ADCs、ADCr、ADCp、ADCtr 及ADCm,方差分析结果为 F=1.98,P>0.05,各个 ADC 值之间无显著性差别。比较坏死区的 ADCs、ADCr、ADCp、ADCtr 及 ADCm,方差分析结果为 F=2.05,P>0.05,各个ADC 值之间也无显著性差别。 将活肿瘤细胞区与坏死区的 ADCm 进行比较,方差不齐,用 LSD 法检验,P=0.0001<0.05, 有显著性差别;活肿瘤细胞区 ADC 值较小,二者的 ADC 值有较少重叠,ADC值确定肿瘤坏死区的敏感性为 93.3%(14/15),特异性为94.9%(37/39),准确性为 94.4%(51/54)。 将活肿瘤细胞区血管横断面积百分比与相应区域的ADCm 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为 r=-0.136,P<0.0001,无统计学意义,即 ADC 值与活肿瘤细胞区血管横断面积百分比无相关性。 结论: 本研究采用的 SD 大鼠骨肉瘤模型,出瘤率高,成本低,易制作,是骨肉瘤基础研究一种得力工具。 2<WP=5>中 文 摘 要用 EPI 序列对大鼠骨肉瘤进行 DWI 成像是可行的。本动物模型骨肉瘤组织弥散各向同性。ADC 值较传统 MRI 序列及增强扫描能更准确分辨肿瘤坏死区。活肿瘤细胞区血管横断面积百分比与 ADC 值之间无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