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灰喜鹊(Cyanopica cyanus)在分类上属雀形目(Passerifomes)鸦科(Corvidae)灰喜鹊属(Cyanopica),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在中国境内,灰喜鹊分布于东北大部,西北的甘肃和青海,西南的四川,南可到长江中下游,为各地留鸟。灰喜鹊在云南没有自然分布。目前,昆明市城区分布的灰喜鹊为1988年从北京引入,笼养至1991年9月18日释放,释放数量为16只。
研究地点位于昆明市城区,以昆明动物园为中心,包括周边的各大公园和大学、中学校园。生境类型均为城市斑块状园林,植被类型以人工植被为主,还包括一定面积的水域。于2005年7月至2007年4月开展了灰喜鹊种群扩散及其生态适应的研究。分别于2006年3月10日、2006年10月14日和2007年3月10日运用同步统计法3次对灰喜鹊的种群数量进行调查;并用逻辑斯谛增长方程推算1992年至2005年灰喜鹊的种群数量变化。研究中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灰喜鹊的扩散进行空间分析。通过栖息地选择变量的聚类分析,测量巢位的主要因子,观察其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化和育雏等繁殖行为,调查灰喜鹊的食物种类等研究以分析灰喜鹊对昆明城市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其变化。
灰喜鹊在扩散过程中对栖息地有较强的选择性。至2007年3月,灰喜鹊在昆明的分布区有昆明动物园、云南大学、翠湖公园和海埂公园4个区域。对灰喜鹊种群数量的3次同步统计调查结果分别为174只、192只和112只。灰喜鹊从3月底开始营巢,仅在昆明动物园、翠湖公园和海埂公园筑巢繁殖,研究中共观察到78个巢。巢一般集中筑在人为活动频繁、松鼠活动较少的地方的高大乔木上。由于受南北地理差异的影响,灰喜鹊在昆明的繁殖时间比北方更早,繁殖期和育雏期都更长。研究中观察到灰喜鹊取食的食物种类有26种,其中包括大量的人工饲料。
研究表明,灰喜鹊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经过15年的时间,其种群数量增长了16倍,解决了生境、繁殖和食物制约物种生存和种群增长的三大关键性因素,已能很好适应昆明的城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