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论背景:子宫内膜异位症(EM)属中医痛经、癓瘕、不孕等病的范畴,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面以外的部位而引起的病症。该病多发于育龄期妇女,是妇科常见病、疑难病,具有侵蚀性强、广泛种植、易复发等特点,严重影响妇女的生活质量,且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估计人群中约15%的妇女患子宫内膜异位症,有报道可占妇科腹部手术的50%。其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随着科技进步,现代医学对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进展飞速,但目前仍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法,无论是药物还是手术治疗,均对患者的生存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且都没能真正起到根除病变的作用,也没有取得持久消除症状的效果,病情仍有可能复发。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防治本病的研究发展迅速,在改善患者症状和体征,改善西药治疗的不良反应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查阅大量文献表明,目前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证候分型混乱,更多的是专方专药的研究,目前为止,尚没有系统进行辨证规范化的研究。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证候规律,不但为子宫内膜异位症证型的统一,更好的进行临床实践和科研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体现了中医个体化治疗的优势,对本病的中医药规范化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目的:通过临床病例的调查研究,探讨岭南地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寻求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与患者年龄,病程,既往流产次数,痛经程度的关系。研究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证候信息采集表,运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通过对广东省中医院子宫内膜异位症专科及住院病人符合条件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将所获得的临床症状、体征、检查结果的数据等,输入数据库,通过X2检验,描述性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学方法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证候特征及证候分布规律,并分别对患者年龄,病程,既往流产次数,痛经程度等与子宫内膜异位症证候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一、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证候类型的初步确定本次调查通过对280名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妇女进行调查研究,收集相关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症状,进行统计分析,结合专家咨询,最后结果显示,本次调查研究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证型主要有“气滞血瘀、肾虚血瘀、气虚血瘀、湿热血瘀、肝郁脾虚夹瘀、脾肾两虚夹瘀”六型,与权威文献著录中出现的证型相比有类似之处,但未见典型寒凝血瘀证型,并少有病人证候中兼夹有痰,但所有证型均见血瘀证。提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理是因外邪侵袭、情志内伤、禀赋体质或手术损伤等原因,导致机体脏腑功能失调、冲任损伤、气血不和,不循常道,离经之瘀血积聚而发病。瘀血既是本病的病理产物,又是本病的致病因素,因此瘀血是产生本病症状和体征的关键。二、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与患者年龄,病程,既往流产次数,痛经程度的关系。患者年龄,病程,既往流产次数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证型分布有内在联系,尤其与证候的虚实辨证密切相关。研究结论:本次调查研究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证型主要有“气滞血瘀、肾虚血瘀、气虚血瘀、肝郁脾虚夹瘀、脾肾两虚夹瘀”五型,患者年龄,病程,既往流产次数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有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