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同于以往仅从语言结构和语言功能角度出发的翻译研究,从心理角度出发的翻译研究主要侧重于翻译过程方面。换言之,以往的翻译研究倾向于结果研究,而心理研究倾向于过程研究。翻译是一个涉及多种心理因素的活动,如果仅从结果层面研究语言将会抑制翻译研究的发展,因为译者心理本身即存在某种无法识别以及解释的规律现象。本论文属于用具体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纯理论性的研究,但并非主观性研究。理论方面笔者将弗洛伊德人性理论与翻译过程相结合,并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来证明此理论,案例选取自傅雷翻译的《高老头》的三个汉语译文版本。笔者首先介绍了本论文的发展背景,基本内容,潜在问题以及理论和实际意义等。随后,简要回顾了几位潜心研究本领域的学者中的代表性人物,诸如奈达,卡得,丹科斯和罗杰斯贝尔等。而后,笔者阐述了本论文采用的方法路径。第四章和第五章是本论文的核心章节和创新环节。第四章首先结合着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理论探讨了动态的译者翻译过程,其后又介绍了信息加工理论及其与翻译之间的关系以及对译者翻译过程产生重大影响的国内外翻译标准等。论文第五章借用傅雷三次重译的《高老头》版本形象阐述了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阶段在译者翻译过程中对译者心理的影响。通过从词汇角度和句法角度对比分析三个译文版本,读者可以清晰了解译者翻译过程中的思想轨迹以及弗氏理论与《高老头》之间存在的关系。随后,笔者总结了此案例分析存在的价值及其局限性。笔者在最后一章总结了本篇论文的创新点,不足之处,影响以及对将来后续工作的一些建议等。从心理学的视角对翻译过程展开研究,最主要的理论意义在于可以丰富译学理论,扩大译学研究范围,以便从本质上揭示翻译过程的规律。其实际意义在于研究成果可以为翻译工作者提供操作性强的处理翻译问题的方法论,帮助译者实现翻译过程的自我调节,以及妥善处理翻译实践中理解与表达的矛盾。同时,还可以为翻译工作的管理机构提供决策。此外,还可以将翻译过程理论运用到翻译教学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