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俄国十月革命后初期的多党合作制,到后来演变为一党执政,再到斯大林时期的一党独存,苏共早期的政党制度历经了一个曲折变化的过程。从制度史的角度看,国内外学者对于苏共早期政治制度嬗变的研究已汗牛充栋,然而从政党观的角度进行研究却鲜有人为之。 本文对列宁和斯大林的政党合作观的嬗变进行了系统分析,着重梳理了列宁以及斯大林的政党合作观的主要内容及特征,并分析了产生这种嬗变的原因。 首先,论文对马克思、恩格斯有关政党的理论进行了梳理。这些理论是苏共早期政党合作观的理论渊源。马克思认为政党的划分是以阶级为基础,政党合作理论是阶级合作理论的体现。无产阶级与其他阶级的关系就决定了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应当团结其他工人政党并与小资产阶级建立联盟以便夺取政权。但是在夺取政权之后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的关系马克思与恩格斯并没有提及。 其次,论文对列宁和斯大林的政党合作观进行了阐述。论文认为列宁时期苏联共产党最终实行一党执政的局面背后有着理论逻辑支撑,这些理论与列宁当时对社会主义革命前景的认识有着密切联系。其后苏联长期实行一党独存制度,也与斯大林对当时苏联社会发展阶段的认识密切相关。 最后,在对列宁政党合作观和斯大林政党合作观进行比较分析之后发现,斯大林政党合作观后来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斯大林对当时苏联历史进程的认识与列宁相比发生很大变化;二是斯大林时期的世界格局相比列宁时期也有了明显不同,斯大林也更加强调苏联本国的安全利益高于一切。之后文章对苏共早期政党合作观对我国政党建设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因此本文最后得出结论:在苏共早期政党合作观的嬗变中,列宁和斯大林的政党合作观与他们对当时苏联社会历史进程的认识有着密切联系。而这一认识又直接影响到了苏联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