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 评价电针防治肿瘤患者化疗后便秘的疗效,为针灸防治化疗后不良反应的推广提供临床依据;比较电针治疗与常规药物治疗便秘的疗效差异;比较远近配穴应用(足三里穴配天枢穴)和局部配穴(天枢穴配中脘穴)治疗便秘的疗效差异,为腧穴配伍规律的研究提供临床依据。 研究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法,通过中央随机系统,把纳入的90例患者随机分配至足三里+天枢组、天枢+中脘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乳果糖口服溶液治疗;针刺组分别给予电针中脘穴与双侧天枢、双侧足三里与天枢治疗,每日1次,从化疗第1天开始连续治疗4天。观察并记录针刺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的便秘主要症状评分及疗效、便秘伴随症状评分及疗效、便秘分级、首次出现排便的时间、Karnofsky功能状态改善情况。安全性评价主要记录针刺不良反应的具体情况,运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 研究结果: 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肿瘤病种、既往接受化疗次数以及卡氏评分上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三组便秘主要症候积分、伴随症状积分、便秘分级程度均较各自治疗前降低,(P<0.05),经LSD检验发现天枢加中脘组(A组)与足三里加天枢组(B组)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具有可比性。其中天枢加中脘组(A组)和足三里加天枢组(B组)在改善排便次数以及大便性状*Bristol分型上优于对照组(C组),(P<0.05),而在改善排便时间、排便费力、排便不尽感及肛门的阻塞感等症状上,三者改善效果相当,(P>0.05);天枢加中脘组(A组)和足三里加天枢组(B组)在腹胀、恶心呕吐、食欲、乏力等症状上优于对照组,(P<0.05),但腹痛症状改善上无明显效果,(P>0.05);观察三组首次出现排便的时间,天枢加中脘组(A组)为2.1±0.88天,足三里加天枢组(B组)为2.1±0.88天,对照组为2.6±0.78天,三组患者首次出现排便的时间约在2-3天左右,但电针治疗较对照组更早使患者出现排便,减轻其症状。经针刺治疗后患者的便秘分级程度较治疗前(第0天)减轻,而且在21天时三组之间的便秘分级程度也具有统计学差异,提示经针刺治疗后,可降低便秘分级程度。 研究结论: (1)电针局部腧穴(天枢加中脘)与远近配穴(足三里加天枢)均可有效地改善化疗后便秘患者的临床症状,可增加排便次数,改变大便性状等主要症状,减轻腹胀、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乏力等伴随症状。 (2)根据电针防治肿瘤患者化疗后便秘的疗效差异,尚不能确定远近配穴应用和局部配穴何种选穴方法更具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