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始终是主体”,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主体。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话,必须保证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然而,在我国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年轻力壮、素质相对较高的农村劳动力纷纷进城务工经商,这种“精英流失”的现象使得农民主体弱化现象明显。舒尔茨反复强调,人力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人力资本是农业增长的主要源泉。如果农民的素质跟不上物质资本的要求,传统农业无法实现旧貌换新颜,新农村建设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对农民素质的判断必须有一个评价标准,这一标准可参考新型农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要求来设定,所以本文选取了12个相关指标来构建农民主体素质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了综合评分。计算出全国农民主体素质的平均水平得分为-0.2147,位于第15位。然后加入全国31个省份的人均GDP及排名,并以全国的平均水平为界线,假定:农民主体素质综合得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不存在弱化现象,低于平均水平的地区存在弱化现象;人均GDP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为发达地区,低于平均水平的地区为欠发达地区。通过观察模型计算结果可以发现:农民主体素质得分低的地区正好和人均GDP水平低的地区相吻合,再结合假定的两个条件可以得出结论:欠发达地区农民主体弱化迹象明显,并且地区越落后,弱化程度越严重。所以探究农民主体弱化的深层次原因,改变农民主体弱化趋势、培育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农民群体是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迫切需求。
本文包括六大部分:
第一部分导论。首先对研究农民主体弱化这一问题的价值做了简单的概述;重点是搜集整理了学术界关于新农村建设主体、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素质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成果,以期拓展自己的视野和启迪思路;最后对文章的研究思路、可能存在的创新点和研究方法进行说明。
第二部分是农民主体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首先介绍了新型农民的基本要求,为建立指标体系作理论准备;其次,根据新型农民的启示、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考虑数据的易得性、探索指标的代表性以及加入自己的创新点这些基础上,构建了农民主体素质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了分析。
第三部分是对欠发达地区农民主体弱化的实证分析。首先是根据前一章的模型进行定量分析,计算出欠发达地区农民主体素质综合得分低,进而得出存在弱化的迹象;其次是对以安徽为代表的欠发达地区农民主体素质现状进行了定性分析,进一步论证了农民主体弱化这一结论。
第四部分是探讨了欠发达地区农民主体弱化的深层次原因。首先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严重性作为分析的基础;然后从城乡居民收入和务工务农收入的相对变化、城乡公共品供给的差距、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建立的滞后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有效机制的缺乏四个角度来分析对农民主体素质的影响。
第五部分是解决欠发达地区农民主体弱化的对策建议。根据前一章节分析的原因提出相对应的策略。诸如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机制以实现劳动力的自由双向流动,适当发展规模经营以奠定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基础,从城市、农村、政府各个角度来完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有效机制。
第六部分为结论。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进行了概括,并指出论文的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