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提出了“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贫困”的宏伟目标;2017年,党的十九大,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攻克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以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为重点,做出全面部署。为了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党中央实施了“干部下乡,精准扶贫,产业帮扶”等一系列扶贫举措,取得了瞩目成效,截止到2017年,贫困发生率由2012年的10.2%下降到3.1%,贫困县数量实现了首次减少,在2017年全国有20个省市区125个贫困县申请摘帽,并通过验收脱贫,脱贫攻坚两年多来,已有153个贫困县脱贫摘帽①。新形势、新背景下,扶贫工作亦面临新挑战。需要不断探索新思路新方法,设立扶贫改革试验区是东部地区在扶贫开发方面的重大改革创新,可为下一步的扶贫开发提供经验证据,从而整体上提升我国扶贫开发能力。随着扶贫开发进入攻坚期,城乡二元结构下的收入差距问题成为新一轮扶贫工作的重点。本文借助扶贫改革试验区设立这一外生政策冲击构造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了扶贫政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因果效应。研究发现,(1)扶贫改革试验区设立产生的减贫效应显著提高了居民收入,促进了城乡收入趋同,该结论在一系列识别假定检验和稳健性检验中依然成立。(2)异质性分析发现,财政转移支付的增加以及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均会对扶贫政策的减贫效应产生积极作用,但遗憾的是财政分权以及创新水平的提高并未达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预期目标。(3)减贫效应的形成机制在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在此基础上,通过技术选择效应和经济集聚效应激发新的经济活力,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4)分位数处理效应模型表明,收入水平和城乡收入差距的异质性会使政策效果产生分层效应,政策的收入效应随着居民收入水平上升而逐渐下降,而减贫效应随着城乡收入差距的加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趋势。本文研究能够为扶贫改革试验区的减贫效应及传导机制提供有力的经验证据,以期为我国扶贫开发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借鉴意义。相较于已有研究成果,本文的边际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首先,本文从全局视角使用双重差分模型对扶贫改革试验区设立的减贫效应和收入效应进行检验,为扶贫改革试验区的推广实践和完善提供实证依据和理论指导;其次,本文检验了试验区通过城镇化机制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机制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理,为贫困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和提升城镇化水平提供经验证据;最后,本文采用分位数处理效应模型,研究不同收入水平上政策效果的分层影响,聚焦探讨扶贫政策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动态轨迹。扶贫改革试验区作为新时期推进扶贫开发的重大举措,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但国内外学者鲜有人探讨扶贫改革试验区设立的减贫效应,本文弥补了这一方面的不足。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对扶贫改革试验区设立的政策效果和影响机制进行统计研究和科学评判,并对政策引致的经济减贫效应,间接传导机制进行检验和分析。为政策的进一步推广实践提供依据和参考,并为新时期探索新的扶贫开发政策模式提供理论和实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