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我国流域过度开发、忽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发展模式已使流域生态环境不堪重负,不可持续,生态文明的新时代使得流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成为常态,流域生态补偿拟解决由于流域长期掠夺性开发和自然因素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以利于破解上下游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当前的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主要是从污染治理这一应对性的末端治理开始,未来将逐步传导至生态保护的源头治理。从根本上讲,流域生态补偿就是要解决生态保护与区域发展,资源在区域、城乡间的错配问题,同时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绿色发展领域。补偿资金短缺影响了流域生态补偿的效果和效率,流域生态补偿的资金来源途径分为纵向和横向,多年来纵向的财政资金补偿已有较多研究成果,相对而言,流域横向生态补偿的多元融资问题显得研究不足。多元融资涉及政府和社会资本的资金,社会资本又涉及诸多类型资金,不同资金组合的融资效率和效果迥异。探索流域生态补偿多元融资问题,契合政府的政策导向,对于打好防控金融风险、脱贫攻坚和防治污染三大战役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论文以流域生态补偿的融资问题为导向,首先对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内容和方法、技术路线、创新点进行阐述;接着分析了理论基础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文献综述;其次以引入社会资本的视角,从理论和作用机理出发构建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再次,理论研究和量化分析相结合,构建了多元融资渠道效果研究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然后,通过模型的仿真模拟,以流域跨界断面水质变化为衡量标准,对多渠道资金发挥的效果进行分析;最后,对多元融资渠道的构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论文构建的多元融资渠道是在排污权交易的带动作用下,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流域生态补偿,形成多元资金来源、多资金筹集方式相互结合共同作用的多元融资渠道。多元融资渠道的构建首先对流域生态补偿融资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现行融资渠道资金来源方式单一,不能有效解决流域生态补偿的资金缺口,需要具有引导作用的融资方式带动多元资金进入流域生态补偿,其次分析了多元融资渠道构建的原因及可行性,然后在现行融资方式对比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排污权交易作为具有引导作用的融资方式构建多元融资渠道,最后阐述了多元融资渠道的构建原则、作用机理,并对多元融资渠道进行了分析。为研究多元融资渠道发挥的效果,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以水质补偿为假设,模拟多元融资渠道的流域生态补偿资金的作用效果。模拟结果发现:(1)单一资金来源渠道发挥的效果:(1)政府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能够实现流域生态补偿效果,但所需资金量大,政府负担重;(2)单纯依靠排污收费资金,不能实现流域生态补偿效果;(3)企业提供流域生态补偿资金,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不能实现流域生态补偿效果;(2)多元融资渠道发挥的效果:(1)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能够实现流域生态补偿效果,有排污权交易市场比没有排污权交易市场的效率高;(2)企业和社会资本(企业除外)合作能够实现流域生态补偿效果,但投资的抵减作用致使效率较低。对比两种情况的五种模拟结果,相对来说,在排污权交易市场存在的情况下,政府和社会资本共同提供流域生态补偿资金的效果和效率较好。模拟结果也明,单一资金来源,比如排污收费和企业自身作为融资主体,不能实现流域生态补偿效果,而多元融资渠道能够发挥较好的效果,因此,应加快建立类似排污权交易的具有带动作用的平台,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流域生态补偿,有效解决流域生态补偿资金来源不足问题。论文的研究价值在于:一方面利用系统动力学仿真模拟方法,对流域生态补偿领域的难题—资金来源问题,通过构建多元融资渠道并对其作用效果进行量化分析,得到了具有验证性和现实指导意义的结论,对资金来源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起到了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对理论研究中另一难题—补偿机制问题起到了辅助论证,通过本文的研究结果,说明政府主导模式能够实现流域生态补偿目的,但效率较低,准市场机制属于当前的最优选择,市场机制的构建和实施需要充分的保障条件、政策支持和管理监督,所需条件苛刻,应用难度较高,从模拟结果来看,在流域生态补偿领域,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有限,如果条件不成熟,完全的市场机制很难建立,市场机制是否是最优选择还有待深入研究。总之,论文以量化建模的方法分析流域生态补偿资金来源及资金使用效果问题,既是对现有理论的有益补充也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相关研究的空白,具有较强的创新性,为流域生态补偿多渠道融资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