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屋断陷位于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东南缘,是下部断陷盆地与上覆坳陷盆地的叠置的陆相含油气盆地。本文对十屋断陷的构造演化史、结构特征和反转构造带进行了系统研究;利用含油气系统油气系统理论对成藏组合进行了划分,分析其成藏条件,在沉积相、地球化学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十屋断陷有机相模式;结合典型油气藏解剖,分析油气藏类型、分布特征和运聚特征;利用储层流体包裹体测试成果,结合生烃史和构造演化史,确定了油气成藏的期次和建立了动态成藏过程,分析了油气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在上述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取得如下创新性成果和认识:1、十屋断陷构造演化主要分为四个阶段:断陷前期地壳隆升和断陷初期火山喷发阶段、断陷阶段、坳陷阶段和盆地抬升萎缩阶段。断陷构造层总体为西断东超的不对称箕状断陷,但盆地深层的结构特征比较复杂,发育有数个小型半地堑式断陷。2、油气的形成与分布局限于断陷内,整个十屋断陷可以看作是一个含油气系统。将十屋地区断陷层划分了3个成藏组合,即深部成藏组合、中部成藏组合和上部成藏组合,深部成藏组合可分为自生自储式成藏组合和上生下储式成藏组合。3、主要源岩是沙河子组、营城组,干酪根以III、IIB型为主,深凹处存在Ⅰ型。受构造演化和埋藏史控制,十屋断陷靠近桑树台断层一侧的深凹区及断陷初期的几个小型断陷中的烃源岩都达到过成熟,往东埋藏变浅,处于成熟阶段。4、十屋断陷深层储层物性很差,储层类型为低孔渗类,属致密储层。泉二段的泥岩盖层具有区域性封盖作用,断陷层系的泥岩只能作为局部盖层,同一盖层横向上的不均一性直接控制了该区油气藏的分布。5、十屋断陷层油气藏类型有构造油气藏、岩性油气藏和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以岩性油气藏为主。纵向上存在二个油气富集带,平面上具有环带分布特征,主要不整合面是天然气聚集的主要场所。深部存在垂向运移为主的自生自储型和侧向运移为主的下生上储型两种成藏模式。6、十屋断陷主要有三个成藏期,即登楼库末期、泉头-嫩江期和嫩江组末期。登楼库和嫩江组时期,是这含油气系统成藏的关键时刻。构造是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7、根据油气成藏模式和油气分布规律,研究认为,十屋断陷中央构造带、西部陡坡带,以及东南斜坡带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区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