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纳米结构表面沸腾换热的实验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11次 | 上传用户:fancyyeast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日益紧张的能源局势对热管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化沸腾换热在高新技术领域和传统的工业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方面,沸腾换热利用工质相变进行传热,具有低温差和高热流密度的特点,被誉为解决大功率器件散热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另一方面,沸腾广泛应用于工业上的各种能源动力设备,强化能源动力设备的沸腾换热性能有助于提高能源转化效率,从而达到节约能源和提高经济性的目的。然而,目前强化后的沸腾换热仍旧不能满足大功率器件的散热要求。本文旨在对不同微纳米结构表面的沸腾换热性能进行实验研究和分析,为进一步强化沸腾换热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首先设计并建成了微纳米结构表面沸腾换热性能的实验测试平台,并从量化高/低热流密度输入和加强温度压力调控等角度对实验系统实行了进一步优化。然后,本文制备了光滑表面、微槽表面、纳米结构表面和微纳米复合结构表面等多种实验样品,并对其表面的润湿特性进行了测定,同时通过SEM图像对其表面纳米结构进行了表征分析。实验测试方面,本文在高热流密度工况下,开展了光滑表面和微槽表面的核态沸腾换热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微槽既提高了临界热流密度又提高了表面的核态沸腾换热系数。微槽表面的临界热流密度是光滑表面的1.28倍,其最大换热系数是光滑表面换热系数的1.69倍。将临界热流密度的实验结果与基于临界热流密度计算模型所得的预测值进行比较,发现光滑表面的临界热流密度受到了水力不稳定性的限制,而微槽表面的临界热流密度可以利用液层干涸理论进行解释。最后,本文在低热流密度工况下,开展了光滑表面、不同尺寸的微槽表面、纳米结构表面和微纳米复合结构表面在低热流密度段的沸腾换热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纳米结构能够提高低热流密度段内的换热系数,而随着热流密度的提高,纳米结构表面与光滑表面之间的换热系数比值将减小。实验还发现增大微槽宽度、槽深和减小肋宽都可以提高低热流密度段内的换热系数。此外,通过比较微槽表面和微纳米复合结构表面的换热性能,发现纳米结构涂层的沉积降低了低热流密度段内的汽泡成核密度,从而降低了换热性能。
其他文献
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加大,致使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猛增,它已经是致人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心血管疾病具有隐蔽性强、发病急、不可预见等特点。现有实时检测心
在制冷领域,目前绝大多数需要建立大型数据中心的单位,对数据中心“绿化”认识不足。在系统规划时,只是看到了数据中心的处理能力和设备功能等情况如何,而对数据中心的能耗、空调、环保设计还缺乏认识,在数据中心的节能、降耗、运营成本等方面进行缺乏非常全面的综合考虑。另外,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电信部门的机房建设规模也越来越大,作为机房正常、稳定运行基本保证的空调、电源等设备的运行状况及机房环境的安全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本文研究了一种基于旋转阳极振动信号分析的X射线管工作状态监测方法。利用LabView虚拟仪器开发平台,对通过加速度传感器和高分辨率数据采集卡采集到的X射线管旋转阳极的振动
该文结合AutoCAD R14提供的二次开发工具ObjectARX,对电冰箱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进行了研究,介绍了Windows开发平台下开发的电冰箱CAD软件.
在模式识别和计算机视觉领域,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对目标进行描述和表达。自Hu于1962年提出矩不变量理论以来,矩函数和矩不变量作为一种有效的图像描述子,在模式识别和图像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可从网络上获得的知识和信息量呈现爆炸性增长。同样,网络上生物医学领域的专业文献等资料数据的数量也迅速扩展。另一方面,网络上的知识和信息还具有结
摘要:本文针对国内采用个人终端机作为医疗数据传输以太网接口的家用个人健康信息数据采集系统存在的缺陷,提出了医疗数据采集设备—网关设备—网络—医疗服务中心的优化医疗数据传输结构。并基于该结构设计了一种低功耗、小体积、低成本、具有以太网通信功能的家用个人健康信息存储与传输系统。系统采用ATMEL公司的ATmega128L结合Wiznet公司的以太网控制芯片W5300以及多种串行接口芯片从硬件上实现了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