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了解当前大学生心理痛苦的现状及特点,探讨自动思维、应对方式与心理痛苦之间的关系。2.探索正念认知训练对于改善大学生心理痛苦现状的干预效果。方法:1.调查研究:运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三维心理痛苦量表》、《自动思维量表》和《应付方式量表》对某大学大一、大二、大三共1400名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当前大学生心理痛苦的现状,探讨其与自动思维和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2.干预研究:根据前期调查的结果,筛选符合干预条件的被试64名,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进行为期8周的正念认知训练,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对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前、干预后、结束后三个月进行重复测量,运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处理。结果:1.调查研究结果:(1)大学生心理痛苦总分为28.90±9.31。男生在痛苦体验维度和心理痛苦总分都显著高于女生(t=2.406,p<0.05;t=2.047,p<0.05);大三学生在痛苦唤醒、痛苦体验维度和心理痛苦总分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学生(F=34.507,p<0.001;F=35.718,p<0.001;F=35.028,p<0.001),大二学生在痛苦回避维度上显著高于大一、大三学生(F=5.404,p<0.01);城市学生在痛苦体验维度和心理痛苦总分显著低于农村学生(t=-2.350,p<0.05;t=-2.126,p<0.05);独生子女在痛苦回避维度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t=3.087,p<0.01)。(2)自动思维与心理痛苦各维度及总分显著正相关;应对方式中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维度与心理痛苦各维度及总分显著正相关,解决问题、求助维度与痛苦唤醒、痛苦体验维度和心理痛苦总分显著负相关;自动思维与应对方式可以影响心理痛苦,并且应对方式在自动思维与心理痛苦之间起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8%。2.干预研究结果(1)心理痛苦总分及各维度的处理效应显示,干预组与对照组在痛苦唤醒(F=13.728,p<0.001)、痛苦体验维度(F=6.099,p<0.05)和心理痛苦总分(F=10.066,p<0.01)的组间处理效应显著,痛苦唤醒(F=3.703,p<0.05)和心理痛苦总分(F=4.485,p<0.05)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痛苦唤醒(F=4.516,p<0.05)、痛苦体验维度(F=5.487,p<0.01)和心理痛苦总分(F=4.892,p<0.01)的时间变化与分组有关;不同时间点比较得出,干预组的痛苦唤醒、痛苦体验维度和心理痛总分在及时后测、延时后测得分显著低于前测,并且显著低于对照组。(2)干预组与对照组在内隐心理痛苦的组间处理效应不显著(F=2.662,p>0.05),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不明显(F=1.954,p>0.05),但是时间变化与分组有关(F=4.823,p<0.05);不同时间点比较得出,干预组的内隐心理痛苦在及时后测、延时后测得分显著高于前测,并且在及时后测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3)干预组和对照组在自动思维的组间处理效应不显著(F=3.040,p>0.05),有随时间变化趋势(F=3.255,p<0.05),时间变化与分组无关(F=2.720,p>0.05);不同时间点比较得出,干预组的自动思维在及时后测得分显著低于前测,并且显著低于对照组。(4)在应付方式量表各维度的处理效应显示,干预组与对照组在求助(F=3.912,p<0.05)、自责(F=44.776,p<0.001)、幻想(F=7.355,p<0.01)维度的组间处理效应显著,在解决问题(F=4.984,p<0.01)、自责(F=16.000,p<0.001)、幻想(F=6.283,p<0.001)、合理化(F=3.096,p<0.05)维度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在解决问题(F=4.703,p<0.05)、自责(F=21.117,p<0.001)、幻想(F=8.423,p<0.001)、合理化(F=3.716,p<0.05)维度的时间变化与分组有关;不同时间点比较得出,干预组的解决问题维度在及时后测、延时后测得分显著高于前测,并且显著高于对照组;干预组的求助维度在及时后测、延时后测得分显著高于前测,并且在延时后测显著高于对照组;干预组的自责、退避维度在及时后测、延时后测得分显著低于前测,并且显著低于对照组;干预组的幻想维度在及时后测得分显著低于前测,并且在及时后测和延时后测显著低于对照组;干预组的合理化维度在及时后测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1)调查的大学生中,心理痛苦在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与是否独生子女方面存在差异。(2)自动思维和应对方式可以直接影响心理痛苦,也可以通过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心理痛苦(3)正念认知训练对于降低大学生心理痛苦有一定的效果,也可以降低大学生自动思维的出现频率,改善其应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