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界有关孙中山思想研究的成果的数量之多,难以计数。孙中山的政治思想集中表现在他的三民主义里面,而他的宪政思想则是他民权主义的主要内容,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是车载斗量,不可胜数。本文选取了一个新的角度,即以孙中山宪政思想发展演变的脉络,分三个时期来对他的宪政思想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进行观察,在分析研究的过程中,本文试图使用历史文献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对孙中山宪政思想进行历时性的梳理,希冀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传统上,孙中山思想被分成两个时期,即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的三民主义相应被分成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其分界线划在五四运动。我们没有完全采用这种传统“二分”法,而是把他的宪政思想的发展分成了三个时期。即“照搬与模仿”、“怀疑与反思”和“扬弃与超越”三个时期。第一个和第二个时期以“二次革命”为分界线,第二个和第三个时期以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为界。我们认为,在“二次革命”之前,他的宪政思想基本上是仿效了美国的政治思想,他本人的创新不多,这已经为学术界所公认。“二次革命”失败后,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时期尽管他的政党政治思想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但是他主要从事的是恢复被袁世凯和北洋军阀解散的国会和废除了的《约法》的斗争,无论是他的反袁护国斗争,还是他两次的护法运动,均以失败而告终。屡战屡败,从诸列强那里获取支持与援助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的破灭,他几乎陷入了孤立无援、彷徨无助的境地。他开始反思他手创的美国式的共和制度失败的原因,开始怀疑美国式的代议政体在中国实现的可能性,并开始探索中国复兴的新道路。因此我们把这个时期独立出来,考察他宪政思想最终改变的酝酿和发酵过程。这个时期他的宪政思想基本上没有太多新的内容,但是他晚年宪政思想的发展离不开这个时期对他此前一直仿效的美国政体模式的怀疑与反思。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是他彻底放弃护法企图,转而明确地寻求重新开展革命事业,从根本上改造中国的转折点。孙中山毅然抛弃了护法的企图,认为这些“皆非彻底之革命事业,断不能根本解决中国之大局”。他借鉴了俄国革命成功的经验,并在苏维埃政府的真诚帮助下,认清了帝国主义的本质,扬弃了他此前一直向往的美国式的共和国模式,开始实施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伟大政策,明确地寻求重新开展革命事业,从根本上改造中国的道路。从此,“出现了孙中山一生革命生涯中最为光辉灿烂的历程。”我们认为,三个时期的划分能够较为客观地反应孙中山宪政思想发展的实际情况,也解决了一些争论较多的问题。比如,有学者认为孙中山无论是其性格上还是思想上存在着“多变”、“前后矛盾”的现象。我们承认这些情况有时存在着,但是,我们如果把他某些看似“前后矛盾”的思想放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里观察,这些就不是“前后矛盾”,而是他的思想在不同时期的新发展。除了引言,论文的第二章是为全文做的必要铺垫,主要介绍了清末西方宪政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孙中山在美国的经历,孙中山是在怎样的氛围中开始他的宪政思想构建过程的,美国对于他的思想形成有哪些方面的影响。第三章为孙中山宪政思想发展的第一个时期,主要介绍了孙中山对美国宪政思想的模仿和照搬,分析了他缘何抛弃君主立宪而选择了美国共和政体的模式,并对他的共和观以及建立共和国的实践进行了考察,比较了他的五权分立与三权分立的异同,并介绍了他的其他方面的宪政思想,通过分析,主要是在于说明他这个时期的宪政思想就是照搬了美国的模式,并试图澄清孙中山使用的“国体”和“政体”的概念,同时对兴中会成立前“改良”或“革命”倾向的争论进行了分析。第四章主要论证了他在“二次革命”失败后其思想犹豫和彷徨的过程,他对美国式共和国模式在中国实行的可行性的怀疑和反思,对于这个阶段孙中山的思想状态,学界论及的比较少。这个时期的思想波动对他下一个时期思想的飞跃至关重要。第五章是他宪政思想发展的最后一个时期,我们分析了他思想转变的原因,提出了与传统看法稍有不同的观点,他的转变既有思想上的飞跃,也有为了达到革命目的在手段上的权变。本章使用两两类比的方式对他前后的思想每一项内容进行了比对,让读者能够清楚看到他的思想的变化过程。同时,我们还对孙中山的自由平等观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进行了必要的考察。第六章对孙中山宪政思想发展的三个时期作了综合性的评析,对他思想的发展变化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同时对他借鉴美国的政治思想的得失进行了反思,对处理不同地域文化之间“借鉴——融合——创新”的过程和规律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孙中山借鉴与扬弃的过程可能带给我们的启示。在结语部分,我们对全文的逻辑线索进行了概括,对本文的主旨进行了强调,同时对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作了说明。本文三个时期的划分,有利于客观而清晰地观察孙中山宪政思想发展变化的真实过程,在每一个发展时期,作者都力图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些微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