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混凝土属于土木工程领域使用最为广泛,用量也相当庞大的建筑材料。随着今年土建工程向高质量,高水平,环境友好型发展,对其耐久性,节水性和强度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本文通过力学性能实验,耐久性实验考察了不同原材料和配合比对其强度和耐久性的影响,并通过对其微观形貌的观察,分析得到其影响微观机理。本文采用混凝土中掺杂粒径较细的矿渣粉配置得到较高的强度,优良的耐久性的新型混凝土材料。为了提高混凝土的粘滞性、流动性以及保水性能,考虑通过掺入一定比例的矿渣微粉来改善其力学性能及耐久性。通过实验对比发现,当矿渣粉比表面积达到620平方米/公斤时,混凝土所表现出来的效果最佳。但当矿渣粉比表面积超过一定量达到710平方米/公斤时,会增加混凝土的用水量,从而达不到节水的目的。其中C100型混凝土属于高强度高性能混凝土,在混凝土中配合硅粉、粉煤灰和矿粉(称为三掺混凝土)。相对于双掺(硅粉和粉煤灰)配合比的混凝土,具备更优良的抵抗渗透、冻融破坏、氯离子侵蚀等耐久性能。本实验通过考虑混凝土的干缩率,利用基于模糊多属性决策理论的变异系数法,计算各类混凝土的相对相似度。通过计算,最终得到混凝土耐久性最佳配合比顺序依次为:C1515>C1010>C2000>C1020>C002本文通过对高性能混凝土的碳化反应的测试以及对凝胶组分的分析,得到高性能混凝土的碳化行为的微观形貌特征。混凝土内部氢氧化钙含量和空隙构造特征控制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水化产物的结晶析出现象在碳化反应过程中被改变,从而造成高性能混凝土内部空隙、毛细通道互相隔离、无法贯通,直接降低了其连通性和孔隙率,进而提高了混凝土结构的密实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