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座子是基因组内可以移动和扩张的遗传元件,是基因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重复性。近些年来,人们从水稻基因组中分离得到了一类很活跃的MITEs转座子,即mPing。对mPing的研究将有助于对MITEs起源和转座机制的理解,但是mPing本身不能编码转座酶,而是需要由与其相关的自主性转座子提供,为其提供转座酶的是自主性转座子Ping和Pong。 为了进一步研究转座子的作用,本文构建了水稻pBI121-TPAS ihpRNA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的水稻遗传转化法获得再生植株,并对转基因植株的表型进行观察和分子检测,进而探讨转座子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 根据水稻pong碱基序列(NCBI:BK000586)设计引物,利用PCR扩增方法,以水稻总DNA为模板,扩增了两个目的基因片段TPAS-1和TPAS-2,两片段长度均为222bp。对目的片段序列进行鉴定,将片段1和片段2分别连接到中间载体pKANANIBAL载体和pSP72载体上。从连有片段2的重组pSP72载体中酶切获得片段3,并将其连接到连有片段1的重组pKANANIBAL载体上。最后将重组的pKANANIBAL载体进行酶切,获得含有内含子的pong基因片段,最终装载到pBI121表达载体上,构建成水稻pBI121-TPASihpRNA表达载体。 以水稻松前和124品种成熟胚诱导的愈伤组织为受体材料,利用农杆菌介导技术将构建的pong转化载体进行遗传转化,进而获得转基因植株。在本实验中,优化了水稻遗传转化,确认了农杆菌最佳侵染浓度0D600=0.2,侵染时间3min,共培养3d,预培养5-7d,卡纳霉素筛选浓度35mg/L。 本实验共获得16株转化植株,其中3株为转基因阳性,均是124品种,经过PCR检测,证实了外源基因已经整合到水稻基因组中。从表型上来看,转基因植株具有个体矮小,分蘖少,花期早,结籽率低的特点。经过筛选获得的转基因植株,将为进一步研究水稻转座子的活性与表观遗传变异之间的关系提供一定的研究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