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肢散白蚁和台湾乳白蚁是两种世界范围内分布最广和危害最严重的土木栖白蚁。研究新型杀蚁剂在白蚁中传播的机理可为白蚁防治提供新的技术支持,对于提高白蚁防治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论文首先就剂量、处理未处理工蚁比率(供受比)和处理后时间分别对两种新型杀蚁剂-氟虫腈和茚虫威在台湾乳白蚁工蚁中的水平传播做了研究。实验表明:高剂量和高的供受比能导致未处理白蚁更多、更快地死亡。处理后时间对受体白蚁的死亡率有显著影响,证明茚虫威和氟虫腈对白蚁具有缓杀效果。
当茚虫威的有效剂量为200ng时,受试的工蚁在20天内全部死亡。在24天内,100ng朱处理工蚁的死亡率为68-100%,当剂量小于50ng时,未处理工蚁的死亡率小于60%。在处理后24天内,只有当供受比大于1:4且剂量大于20ng时未处理白蚁才能达到较大的死亡率。
当氟虫腈的有效剂量为10ng时,1:1供受比在4天内和大于1:9的供受比在12天内未处理白蚁的死亡率都大于90%。当氟虫腈的有效剂量为2ng时,供受比为1:1、1:4和1:9时16天内朱处理白蚁的死亡率分别48、21和15.6%。
论文设计了一种红外摄像系统,它可以无干扰地观察白蚁-杀蚁剂和白蚁.白蚁相互作用的过程。该系统实时记录了黄肢散白蚁群落在施用1ppm氟虫腈前后的动态变化,直观地显示出工蚁通过搬运毒土,行走通过毒土区或含有毒土的蚁道而直接中毒,其它朱中毒的白蚁则通过与中毒白蚁相互抚触、交哺、表皮的直接接触、残食或食尸等行为而间接中毒。中毒的白蚁不是死在毒土区或与毒土区接邻的蚁道,而是同到蚁巢中,并受到其它白蚁的照料。中毒死亡的白蚁尸体对其他白蚁活动没有拒避作用。实验表明:1ppm氟虫腈毒土能在50天内杀死整个白蚁群落。
为了更多地了解白蚁个体行为,在台湾乳白蚁(80%工蚁和20%兵蚁)中设计了长达40天的饥饿实验。饥饿组和对照组的死亡率分别为90.5%、23.2%,残食率分别为62.0%、23.0%。饥饿组和对照组的体重分别减低7.7%和2.3%。前30天内死亡率主要由残食引起。前20天内,36.0%兵蚁被残食,而工蚁的残食率只有16.0%。无论在饥饿组还是对照组,工蚁不但残食活的白蚁,而且还吃白蚁尸体。这些个体行为对新型杀蚁剂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文还测定了台湾乳白蚁、南方散白蚁和黄肢散白蚁对乙二醇苯醚(追踪激素类似物)的追踪活性。台湾乳白蚁较其他两种白蚁对乙二醇苯醚更为敏感,其最低跟踪浓度分别为0.0086、0.023和0.0715μg/cm。三种白蚁的最佳跟踪浓度分别为0.0173-0.286,0.23-2.3和0.0715-2.3μg/cm。能引起台湾乳白蚁跟踪的最高浓度为0.572μg/cm:但在23μg/cm的高浓度下,仍有60%的南方散白蚁和53%的黄肢散白蚁具有跟踪反应。首次明确不同种白蚁的最佳跟踪激素活性浓度的差异,这对杀蚁剂的主动传播及白蚁引诱剂的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论文的创新点:
1、就剂量、供受比和处理后时间对新型杀蚁剂的水平传播做了系统研究。
2、采用红外摄像系统首次在白蚁群落水平上直观地揭示了新型杀蚁剂水平和垂直传播的各种行为过程。
3、发现土木栖白蚁中有很高的残食率,工蚁不但残食活的白蚁,而且还取食白蚁尸体,这对杀蚁剂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4、首次明确三种不同土木栖白蚁的最佳跟踪激素活性浓度的差异,这对研究杀蚁剂的主动传播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