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系统论述熊耳山—外方山地区区域地层建造、构造特征及岩浆作用等成矿地质背景的基础上,总结了嵩县南部金成矿地质特征,分析了金成矿控制因素和成矿条件,评价了成矿前景。 详细分析了该区金成矿控制因素,认为金矿的形成和空间分布与熊耳期火山喷发活动、燕山期岩浆活动及马超营断裂带的演化关系密切。区域北西西向和北东向基底断裂构造不仅控制了火山盆地和火山机构的形成和分布,而且控制了燕山期岩浆活动的发生、发展及岩体的分布,从而控制了区域金异常的分布及金矿床(点)的分布;金矿床的形成和分布受熊耳群古火山机构及其旁侧断裂构造蚀变带的联合控制,大致呈环带状分布于火山口外围;受矿床产出构造位置及成矿机理差异的制约,区内金矿床类型可分为构造蚀变岩型、爆发角砾岩型及石英脉型三种,尤其是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分布广,规模大。金矿体的产状和空间分布则受构造蚀变带内局部应力作用下形成的剪裂带阵列的控制,总体上符合里德尔剪切实验规律,建立了金矿构造控矿模式,分析了矿体产出的总体规律。探讨了金成矿物质来源及物理化学环境,通过对硫、铅及氢氧同位素资料分析,认为金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上地幔,同时在含矿流体运移过程中有少部分地壳物质的加入;成矿流体总体上是在偏酸性的环境中形成和运移的,但在成矿的中—晚期阶段一度存在偏碱性环境;成矿流体的温度101.2~318.6℃,平均232℃,属于中—低温环境。研究区金矿的形成是长时间、多期次、多阶段构造—岩浆热流体作用的结果,具有多期次叠加的特点,最终成矿时间为燕山晚期。 对研究区地层建造、构造特征和地球化学异常等成矿条件进行分析,并与已知金矿区类比,认为研究区成矿条件优越,找矿前景广阔,指出环形构造东、南侧化探异常区是进一步找矿的重点靶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