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化地观察1980年代文学及观念的形成,可知文学期刊在多重意义上推动甚至形塑了这一时期文学的基本面向。而以历史化的方式重返1980年代的文学现场,在对重要史料的重新梳理中观察文学期刊与文学思潮、文学创作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而考察文学期刊与文学史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理解1980年代文学状态的重要方式。而对文学期刊与文学现象的形成之间的内在关系的深度探讨,也是促进文学史观革新的方式之一,有着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意义。本文共分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对本论文研究对象的时段、所涉的重要概念、范畴、术语,以及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做了简要梳理;正文部分包括三章。第一章简要梳理1980年代文学期刊的生产、编辑观念的转变以及办刊模式的调整,以及此种转换与文学思潮、文学流派之间的关系,主要侧重文学期刊观念变革的大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第二章讨论的是80年代文学期刊与文学思潮、流派和创作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文学期刊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来探究文学期刊对文学的发展的影响。用《钟山》与“新写实小说”,《收获》与“先锋文学”之间的关系为例,会发现期刊编辑的观念对文学思潮和作家写作的深层次影响。第三章主要探讨80年代文学期刊和文学史秩序确立之间的联系。对“先锋文学”、“新写实小说”、“现实主义”等思潮与流派在文学史经典化过程的不同际遇可以看出,文学史观念自1970年代至1980年代的重要变化,均与时代思潮有着内在的关联。而文学史观念也并非牢不可破,在新的观念和新史料发掘的语境下,文学史的既定叙述也存在着调适的可能。也就是说,无论是对已有文学史“定论”的作家作品,还是对文学史“低估”的作家作品,均存在着新的评价的可能。这也是本文研究目的之一。结语部分对本论文的重要观点做了简要概括,并对这种研究方式进一步拓展的可能做了具有延展性意义的总结。